梟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9頁,女帝養成系統,梟藥,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何大人就站在當地,接受奏本開啟大致翻了翻,面色一變,帶著疑惑小心抬頭問道:「您的意思是……」
「我早有此意,如今時機已可開始試試。」靜嫻低頭用白匙慢慢壓著碗裡的梨塊,沉聲說道:「明日早朝,你當著群臣的面,上了這份摺子。」
何大人一愣,張張口像是想說什麼,頓頓卻並未說出口,只是拱手行了一禮,簡潔的應了一聲:「是。」
對自己母舅這樣的態度,靜嫻心內很是滿意,便接著溫和的許了諾:「等此政實施,舅舅便會已上諫有功之名調入吏部,任尚書之職。」
聽到靜嫻這麼說,再看者手裡的摺子,何大人心裡也明白若這事真的成功了,成為吏部尚書的自己會獲得怎樣的利益,不禁也生出了一陣激動,當即更是鄭重的躬下了身,聲音堅定:「是,臣自當盡力而為!」
靜嫻給他的是一份有關大趙選拔官吏賢士之法的建議,百年來在這方面大趙也是幾乎完全沿襲了前朝的察舉蔭恩制,也就是說大趙新晉官吏的來源只有兩種,一種由各府、州、縣用考試等方法挑選賢明有識之士,向上舉薦,稱為貢生,另一種就是靠父祖的官位爵位而取得入國子監上學資格的官僚子弟,結業後自然便可入朝為官,這一種稱為蔭生。這樣的制度弊端自然一眼可見,一則靠著祖上蒙蔭為官的世家豪門子弟們是否真的有所成無人能知,而由各地舉薦上來的貢生也不乏許多用了些門路手段選上的來的無能之輩,只從每年新晉的官員幾乎沒有家世真的清寒這一點,便能看出許多。
而靜嫻要做的事就是打算在舉薦制上再多加一步,先增多貢生人數限額,由個府州縣選出比以往多了近三倍的貢生後,再一起進京,由吏部與聖上出題,再進行一次考核,從中選出小半中選入仕,有了這一步,各地送來的貢生們自然不敢太過無能。
而原先的蔭生們,按摺子上說明,則也要可參加盛京的考試,也就相當於祖上家族的蒙蔭在表面全無作用,也和貢生沒什麼區別。這般一來,自然能更好的選出有才有德之士,為國效力。
當然,為了防止阻礙太多,其實摺子裡沒有的,她還有另一個折中的想法,便是原先的蔭生也有兩個選擇,其中有自信,願意考試的自然隨意,而不願考試的,還可以自動成為監生,監生也可直接為官,雖然名義如此,但是靜嫻清楚,對於這樣的監生,恐怕便不會得到有實權的職位。
其實若是可能,靜嫻甚至想乾脆將蔭恩制廢掉,清貧之士也好,豪門子弟也罷,全都一視同仁,從頭開始一步步考上來才是最好,但顯然,以後說不定還有可能,但現在如果真的有人這麼說了,這一舉措怕是根本不會讓群臣同意,正式實施,而是乾脆會百官勸諫,甚至陽奉陰違,事與願違。就是這樣,已經多少保留許多這些世家豪門的特權,恐怕也會阻礙重重。
但這也正是靜嫻的目的,何大人雖然是垂簾太后的舅舅,但因為聽了靜嫻囑咐,起碼錶面上還一直裝的忠心正直,一心為國,陳大學對他也並不厭惡,甚至還有幾分欣賞,明日讓何大人上的摺子,也確實是能讓大趙找出真正的有才之士,甚至另朝政煥然一清的好辦法,對這樣的季諫言,別人或許會因為私心反對,但忠心耿耿,為國鞠躬盡瘁,一心想青史留名的陳大學士卻是一定不會拒絕,不僅不會,甚至為了這賢臣之名,說不得還會一心堅持著士子正氣,不懼奸人勸阻,為國主持這次變革!
而到了那時,自己便可毫不費事的在上旁觀著世家官員與陳大人漸漸離心,生出間隙,然後再提出監生的法子,令兩邊各退一步,趁機拉攏人心,再然後……
看著何大人的背影,靜嫻「叮」的一聲鬆手放下了拿在手裡的白瓷勺,又抬頭對福全問道:「你那裡訊息散的怎麼樣了?」
提起這事福全垂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