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趙福金與武植成親!三更!
雨景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5章 趙福金與武植成親!三更!,穿越武大郎從賣餅開始,雨景天,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咱們先來說說員外——
簡單講,員外,指的就是在外的員。外,套用今天概念,可以理解成體制外員,也可以理解成領導部。
合起來員外,大意就是身處體制外的潛在的領導,通俗講話,也可以叫候補官員。
照這意思,員外應該是不在編卻有官身的人,是否富裕,是不是大地主,倒不一定。
再說士紳——
相比員外,士紳的概念比較細瑣。
詞義來講,士紳最初是士和紳的組合。
士,本是周朝開始貫行的宗法制當中一個概念,指最低一等的貴族。最高階的貴族是天子,天子制下,為諸侯,諸侯之下,為大夫,大夫制下,為士;再往下,就不是貴族了。
隋唐以來推行的科舉制,使得沒有貴族身份的民間人士,有了入仕也就是做官的機會。
有科舉之後的大多數朝代裡,科舉考試有四個第次,鄉試,會試,院試,殿試。
鄉試入圍,便是秀才。當然,北宋沒有秀才之說。
古代秀才有資格參加會試,會試入圍,舉人,有資格參加院試。
院試入圍,貢士,理論上有資格參加殿試。
殿試,則是皇帝親自主持欽定。
殿試中的即為進士。
因為是皇帝主持殿試,所以進士也稱天子門生。
舉人,貢士,進士,原則上都會被賦予士的身份,俗話講叫做有功名。
有的朝代有功名的人,會得到標誌身份的物件。就算舉人和貢士沒有,進士也一定會有。
傳統來講,這個物件,是一條帶特殊標記和裝飾的腰帶,就是紳。
也有說是,紳指的是官員上朝時候必須佩戴的裝飾性,標誌性的腰帶,用來別住用來奏報的笏板。
笏板,就是官員向皇帝奏報事情時候雙手擎在胸前的類長方形的闆闆,依制定製的,不能隨隨便便拿塊板子冒充。
是依制定製的。
也可以說是手板,通常是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上面可以記事。
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而別住笏板的腰帶,便是紳了!
就比如現在戲曲中,當官的人物腰間掛個圓圓的,鑲嵌裝飾物,活似加寬版呼啦圈的東東,就象徵性地代表紳。
實際上,紳雖不是用來繫腰身的,可也是應該圍系在腰際,而且肯定是軟性的織物,不可能是戲曲中呼啦圈式的硬質地。
笏板與紳,是套裝。但如果某位有這個套裝的大爺,因為不屬於過失處罰的其他原因離開了官職,笏板就不能再持有了,但別笏板的腰帶就是紳,可以留下作為身份標誌。
只有紳而沒有了笏板的人,大多數會暫且還鄉,就成了鄉紳。
也可稱為士紳!
因為他們有關係,有地位。所以即便是回老家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力。普通百姓是惹不起的。
而每年退下來的官員可不在少數。
他們中相當一部分可能再被啟用為官,並相應再度有權持有笏板。
至少,他們自己多半是這樣希望的。
這些人剝奪了很多百姓的利益,霸佔田地讓百姓為他們勞作,卻給可憐的錢財,剛剛維持生活,甚至不足以維持過的很辛苦。
其實北宋以前也有新政推行,只是遇到了太多的阻礙,還有朝中官員有很多不支援的,所以導致推行的都被弄下去了。
而宋徽宗當初其實也想要用新法,但他擔心弄出什麼亂子來,沒有這個魄力,最後還是重用了蔡京這種守舊派。
導致將江山給弄丟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