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勁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二章 寧王,雙星兄弟,張勁翀,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太師的政敵?”
“不錯!那個確實是寧王,後來叛亂,被心學大師王陽明鎮壓了。但我現在要說的寧王卻不是他。此寧王非彼寧王,我要說的是他的先祖——初代寧王。”
“不好意思!實在是孤陋寡聞了。”風星語有點窘迫,趕緊起身為鄭義斟茶。
“初代寧王名叫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燕王朱棣的弟弟。小兄弟剛才提到的是第四代寧王朱宸濠,他只是寧王的王位繼承人。跟初代寧王相比,此人只能算是志大才疏,野心勃勃而已。”
“哦哦……”風星語點頭應道。
“說起來初代寧王朱權那真是文武雙全,尤其善於騎兵野戰,精通謀劃,因此後世給他的評語是‘燕王善戰,寧王善謀’。自古英雄出少年,當年朱元璋為了對付蒙古騎兵,將十五歲的朱權派駐到關外的大寧鎮守邊塞。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多還在打遊戲,而他卻已經手握八萬重兵,外加蒙古朵顏三衛。何等氣魄。”
“是啊,我十五歲時每天只知道傻呵呵地踢足球。其實連踢都算不上,就是跟著球瞎跑。”風星語聯想到自己,不覺感慨良多。
“小兄弟不必過謙,人的開竅有早晚而已。說來大寧也是歷史久遠,漢代的時候叫做右北平郡,飛將軍李廣就駐守在這裡。他帶隊巡邏的時候誤將草叢中的石頭看成猛虎,一箭射將過去,竟然箭桿射入石中,從此威震匈奴。後人楊修贊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這麼說來那裡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嘍。”
“沒錯!那裡的年降雨量四百毫米,氣候剛好是農牧交界處,南農北牧,所以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向來在那裡拉鋸。大寧就是現在的內蒙古赤峰市的寧城,朱權當年鎮守這裡,因此被敕封為寧王。後來他協助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
“想起來了,這段歷史我倒是略微知道一點。好像是朱棣稱帝后,害怕寧王勢大,就把他遷往江西。說是遷往江西,實際上是褫奪了他的兵權。只是據說他當初並沒有反叛的意思,不知為何跟朱棣走到了一起?”
“關於最後這一點,正是今天咱們要聊的。當年靖難之役如果僅靠朱棣那點軍隊肯定是不行的,他之所以以少勝多,全賴寧王的蒙古騎兵。”鄭義解釋道:“不過,咱們還是先把他後來的經歷說完。當時朱棣跟朱權說,事成之後,你我兄弟二人平分天下。但天下怎麼能平分呢?朱權是什麼人,當然心知肚明。所以等到朱棣稱帝后,他就主動提出來塞外苦寒,自己無心軍事,要不你把我封到蘇州養老去吧。”
“這麼說我記錯了,我還以為是南昌。”風星語略顯尷尬。
鄭義看了看他,笑了:“如果你是朱棣,你會讓朱權去蘇州嗎?”
風星語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沒有回答,只是疑惑地看著鄭義。
鄭義依舊面帶微笑地說道:“蘇州乃富庶之地,朱權去了之後培植自己的勢力謀反怎麼辦?朱棣自己是謀反起家的,最怕的當然也是謀反。他可不想讓這樣的事情在自己身上重演,於是堅決不答應。朱權一看,退而求其次,那我就去杭州吧。可蘇杭二州皆為魚米之鄉,朱棣一聽,這不是一樣嘛,當然還是不答應。最後乾脆把他封到南昌去了。所以小兄弟記的沒錯。”
“呵呵!原來期間充斥著如此權謀。”
“南昌冬寒夏暑,在朱棣的壓力之下,朱權帶著一家老小悽悽惶惶去到那裡才發現,竟然連王府都沒給他蓋,可見對他的防範之心有多重。朱權只好韜光養晦,寄情文學。”
說到這裡,鄭義品了口茶,看到風星語充滿好奇的目光,於是繼續說道:“朱棣還是不放心,指使他人誣陷朱權行巫蠱之術,圖謀篡位,把他抓進大牢。雖然後來給他平反了,但搞得他在政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