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民族的概念
世家千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章 民族的概念,三國:穿越成曹操,振興魏武雄風,世家千年,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曹鸞只是上書為黨人鳴冤,沒想到竟遭逢如此禍患。”
“老夫僥倖逃過一劫。”
“可宦官饕餮放縱至此,天下士族又如何能夠獨善其身呢?”
蔡邕心有餘悸,他思前想後,都沒有解決的辦法。
身為大儒,也只能隨著時代的大勢,風雨飄搖。
沒有人能夠逃脫這一場浩劫!
曹操獲得了嶄露頭角的機會,但他真正的目標,在於皇權天威。
他必須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地攀升。
“蔡師,大漢正處於蛻變的關鍵時刻,我決定推波助瀾。”
“知識就是力量。”
“我們掌控了知識,也就掌控了力量。”
曹操沒有氣餒,而是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
“孟德決定如何實施?”蔡邕疑惑道。
一旁的盧植豎耳恭聽,竟向曹操施了一禮。
“陛下登基以來,四方蠻夷叛亂不斷。”
“這是以血緣、種族來區分,而導致的惡果。”
“傳統的地區和種族的束縛,使得神州處於分裂的狀態。”
曹操一開口,就充滿了傳奇。
“孔子身為至聖先師,提倡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他的弟子分屬於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多個國家。”
“這些人自稱“魯人”“齊人”等,沒有統一的概念。春秋公羊率先提出了‘古者有分土無分民’,周天子分封給諸侯的只是國土,而國土上的百姓,是可以自由遷徙的。”
“後來又有了諸夏、夷狄之論,學生斗膽問一句,倘若一個夷狄,嚮往魯國的善政,千里迢迢前來歸附,那他到底是魯人還是夷人?亦或者是諸夏還是夷狄?”
曹操一步步剖析,發人深省。
蔡邕精通儒學,對待這樣基礎的問題,自然心中有乾坤。
“可稱為魯人。”
“《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
“明當先正京師,乃正諸夏。諸夏正,乃正夷狄,以漸治之。”
蔡邕的回答,是大儒何休對《春秋公羊傳》的解釋。
簡單地說。
王道禮法先在王者親自治理之國進行試驗,一步步成功後,慢慢推廣到諸夏。
最後,再推廣到夷狄。
何休是漢初胡毋生、董仲舒以後,成就最高的《公羊》學者。
他師從羊弼,受學《公羊春秋》,為董仲舒四傳弟子。
何休雅有心思,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
時人稱之為“學海”。
他和號稱“經神”的鄭玄互相掐架,成為大儒之間的趣聞。
一個代表著今文經學的最高成就,另一個則是善於古文經學。
鄭玄辯駁何休時,求學者不遠千里,贏糧而至,如細流之赴巨海。
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其實是營造了今文經學獨尊的局面。
也就是推崇董仲舒的學術。
鄭玄以“古文經學”,辯駁“今文學經”,狠狠地為儒家挽尊。
但公羊學說,也並非一無是處。
曹操和蔡邕開了頭,盧植立即振奮起來,他倒要看看,曹操能有什麼樣的高論。
東漢的歷史學術程序,是先以古今經學的融合,再進一步拓展到“魏晉玄學”,融入了道家的思想。
在此期間的風雲人物,自然是何休和鄭玄兩位大儒。
他們對做官沒有興趣,一心鑽研儒家經典,成就不可估量。
“春秋公羊有‘六輔’,分別為:公輔天子,卿輔公,大夫輔卿,士輔大夫,京師輔君,諸夏輔京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