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與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二二九章,玉璽記,石頭與水,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情深。
下人捧上茶來,李玉華先打聽戶部做的流民登記,又說了自己的主意。許箴道,“登記好做,如今尚未統計完全,不過,估計就是四五千人。慈恩會能幫忙分擔再好不過,餘者廟庵道觀這裡,可以由戶部牽頭,咱們統一做個安排,就像娘娘說的,什麼地方分管多少人的吃食,只是眼下還有一樁難事。”
“您請說。”
“這些人的安置還沒定下來,倘是分一百人給慈恩會,娘娘能不能想個法子把這些流民一起安置了。”
李玉華想了想,“這不難,我的作坊準備擴招人手,蓋了許多房舍,眼下先騰出些屋子給他們住沒問題。其他的廟宇道觀,等咱們碰頭商量時你問一問,他們出家人,慈悲為懷,想來也能幫上些忙。”
許箴頜首,“把流民分散安排,一則能減輕朝廷負擔,二則也可防範太過密集誘發疾病。我聽說慈恩會也資助醫藥局,不知能抽調出幾個大夫?”
“因為施粥的時候也打算一起施藥,看人數而定,應該會抽調兩名大夫。”李玉華說。
許箴有些不好意思,“聽說你的作坊裡需要招僱人手,你看能不能安排幾個災民。給他們吃的住的,只是一時救濟,還是要給些活幹,讓他們自食其力,才能安穩下來。”
李玉華道,“這並不難,我來安排。”
李玉華實際安置了兩百多位流民,給他們活幹,還能發工錢。在救濟流民一事上,帝都府的寺廟道觀庵堂一起出力,也減輕戶部不少負擔。
這是李玉華的功勞,雖則功勞不大,戶部不敢貪三皇子妃之功,都稟明瞭穆宣帝。穆宣帝心下覺著有趣,想著這個凡事愛抓尖兒的兒媳婦倒也挺能幹。
穆宣帝特意到慈恩宮讚了一回慈恩會,誇這次賑濟流民的事慈恩會做的周全,尤其是把寺廟道觀庵堂這些地方都張羅起來,做的井井有條。穆宣帝喜歡由慈恩會牽頭張羅民間這些宗教,而不是宗教各自為政。
這話當然不能明說,但無疑是極合穆宣帝心意的。
“慈恩會牽頭,各處能賙濟多少人,分派下去,井井有條的。這些流民的情況,朝廷心裡就一清二楚,委實幫了朝廷不少的忙。”穆宣帝讚道。
藍太后笑,“以前無非就是冬天施粥,這次聽老三媳婦說流民不少,有數千人。這些人沒家沒業的,過來帝都是求活路。是老三媳婦想出來的法子,難為她想出主意來還願意各處聯絡,踏踏實實的做事。我說老三有媳婦福,沒說錯吧。”
穆宣帝點頭,“這事我不好賞她,母后賞她吧,也是老三的賢內助。”
“這不必你操心。”當初慈恩會出的那拐賣孩子的事,如今總算揚眉吐氣,藍太后心情大好。
“還有件事想跟母后商量。”
“你說。”
穆宣帝從果盤裡揀了個黃澄澄的桔子剝開,“河南的災情比想像的嚴重,朝廷已經撥了三次賑災銀糧,趕往帝都的流民仍在增多。河南到底怎麼樣,得派個妥當人去看看。”
藍太后望著穆宣帝,穆宣帝剝開桔子放在藍太后手畔,“朕想著安之過去。”
藍太后有些不樂意,“阿慎一直是在刑部當差,他可沒做過欽差。再說,河南鬧災,那裡什麼樣的情況,讓阿慎去合適嗎?不如派個老成的官員。”
“除了賑災,還有賑濟糧款的去向。”穆宣帝道,“接朝廷的計算,賑災糧款是付付有餘的,河南出現大批流民,必有內情。安之一直在刑部,查案經驗豐富。賑災的事,由左都御史負責。”
藍太后也知道這是難得的機會,穆宣帝笑,“當年我做皇子時也曾到兩湖賑災,母后也沒這樣不放心。”
“你怎麼一樣。你是做兒子的,阿慎是孫輩。我上年紀,就難免多疼孫輩一些。你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