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零三章 京營,大明國師,西湖遇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跟他們接觸而已這樣制度設計的好處就在於,一個所那點人就甭提了,一個衛,最多也就是五千來號人,就算真混熟了,五千人能造反還是咋的?不可能的。
而一個地區,基本上只有一個衛駐防,平日裡也接觸不到其他兄弟衛所,這些軍戶本質上跟農民也沒區別,資訊和交流都很閉塞,如果沒有聯合作戰的任務,十幾年甚至一輩子見不到別的衛計程車兵都是正常的事情。
“但衛所徵召制度的弊端在於,涉及到上萬人的任務,譬如演習軍陣協同作戰等,單獨的百戶所、千戶所,乃至滿編衛,都無法實現,而一旦倉促上陣進行十幾萬人、幾十萬人的大兵團野戰,就會造成極為嚴重的指揮失調和配合脫節。”
聽到朱能這話,在場沒有一個將軍流露出不以為然的神色。
因為朱能雖然沒少說,但真就是句句在理,幾乎一個字都刪不得。
——這都是鮮血總結出的經驗教訓和制度弊端。
最簡單的問題,為什麼靖難之役前中期的時候,南軍大兵團動輒四五十萬人,打燕軍十幾萬人就是打不贏?
原因就在朱能說的這一點。
南軍的大兵團,無論是耿炳文還是李景隆亦或是何福,都無法克服的一個指揮問題就是,諸軍素質嚴重參差不齊,且極度缺乏聯合作戰的能力和意識。
一個衛五千多人,五十多萬人那就是一百個衛!
想想看,一百個從天南海北各地方調過來的衛,平常根本沒見過面,操著不同的口音,習慣於不同的戰術,你是統帥,你怎麼協調?光是想想腦袋都要炸了。
事實上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對於普通現代人來說,玩個5v5遊戲就配合指揮不明白,你要在數十里寬度的戰場上,在海量資訊的堆積下,靠著戰爭直覺和拉跨至極的通訊條件,及時、準確地指揮100個原子化的軍事單位進行作戰,伱覺得是什麼難度?
而對面的燕軍呢?
對面的燕軍主力是燕山系和大寧系,投降的河北系和蔚州系負責填線打下手,而燕山系和大寧系的軍隊不僅戰鬥素質首屈一指,配合默契無間,而且機動能力極強。
這就造成了每次戰略決戰,燕軍的戰術其實都是那麼一套——讓河北系和蔚州系的步兵以及大寧系的步騎兵負責正面防禦,這些軍隊由張玉和朱能、丘福分別指揮,然後當戰場充分展開以後,朱棣和朱高煦率領燕山系的嫡系精騎以及蒙古韃官從側翼展開突破迂迴。
套路很簡單,但南軍那麼多名將一開始就是破不了招。
原因就在於不是教練看不透,而是定下了戰術,選手也執行不了。
因為想要逮住機動能力強的燕軍,以步兵為主的南軍就必須在野地裡進行迫近決戰,那就必須保持一定的正面寬度,否則人數太多根本鋪不開,數十萬人最少也需要十幾裡的戰線。
而攤開戰場寬度,就意味著左右兩翼會有一翼被燕軍精騎迂迴突破,繼而繞背威脅中軍。
這麼寬的戰場,數十萬人擠在一起,全都是臨時召集在一起,以前從來沒打過配合,甚至大部分戰爭經驗極度匱乏的衛,在極端拉胯的通訊條件下,一旦被燕軍精銳繞背,前面又攻不破燕軍主力軍陣,那就必然會發生崩潰。
真定、鄭村壩全都是這麼打的。
後來白溝河之戰的時候,李景隆苦思冥想,想出了對策,那就是讓松潘精騎等少數精銳騎兵,同樣對燕軍進行繞背,這就直接導致了白溝河之戰鏖戰到最艱苦時刻的時候,負責後方的大寧系元氣大傷,不少中高層將領都重傷或陣亡,也正是因為大寧系咬牙挺住了,才讓朱棣和朱高煦捅了李景隆的中軍,繼而取得了戰役勝利。
一切戰術轉換家,看起來很簡單不是?但在冷兵器時代,能夠組織和協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