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八十三章 王制,大明國師,西湖遇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483章
所謂“兩個孔子”,指的當然不是孔丘跟孔希路。
孔希路雖然很強,儒學造詣當世最強,但坦誠地說,縱觀華夏上下這幾千年,他還不配。
“兩個孔子”,乃是意指經學的古文今文之爭,也就是《周禮》與《王制》之爭,乃是孔子其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於經學和禮儀、制度的不同理解。
姜星火緩緩道:“從周為孔子少壯之學,因革為孔子晚年之意,如此一來,恰如一竹,從中一劈兩半,本源清楚矣。”
“孔子不得位,不能施其政,故而託魯史而成《春秋》,立素王之法,以資後世。”
姜星火先給《春秋》定了個性,嗯,其實即便是較真的話,姜星火這話也確實沒什麼錯,書都是人寫的,孔子著書立說的時候,自然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在其中。
孔希路似笑非笑,道:“故而我等後儒,見《王制》與《周禮》不合,不知此乃素王之法矣?”
“對,正是如此。”
兩人對話簡單,但蘊含的資訊量並不少,如果不能對先秦儒學的思想體系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很難理解姜星火和孔希路在說什麼。
這裡有一個關鍵詞,叫做“素王”。
素王這個詞,語出《漢書·董仲舒傳》,“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這裡面的“素”,意思是空、虛,指有名無實或有實無名,到了東漢經學蓬勃發展的時代,王充《論衡·定賢》裡說“孔子不王,素王之業在《春秋》”,意思就是孔子雖然不是王,但他做了王的事業,也就是著寫《春秋》,從此以後,儒家以素王專門指代孔子。
但在孔子之前的時代,素王這個詞,更多是意指上古時期的帝王。
之所以董仲舒要這麼吹孔子,原因就是他要進行託古改制。
這不巧了嗎?姜星火也想這麼幹。
改革的思想阻力大不要緊,前輩們早就趟出路來了。
只要旗幟正確,一部分敵人也可以變朋友。
眾所周知,董仲舒是“公羊學”的傳人,嗯,這裡再科普一句,無論是公羊還是左氏、穀梁,都是《春秋》這本書的註解,相當於朱熹對四書進行的註解,意義是一樣的,目的都是為了用自己的學術理解,去掌握話語權,跟教皇解釋聖經差不多.原因就在於,《春秋》這本書寫的很簡練,俗稱微言大義,如果沒有註釋的話,普通人通讀下來,基本都是處於看不太懂的懵逼狀態,所以掌握了《春秋》這本最重要的書的解釋權,其實就掌握了經學的話語權。
而董仲舒就是要讓公羊學版本的春秋註釋,成為官方版本。
“所以,國師這是要行董仲舒之事?不,還要比董仲舒更勝一籌。”
年輕的曹端這時候也回過味來了。
董仲舒託古改制的本質,其實就是依託素王孔子的思想權威,事實上,在崇古之風盛行的漢代,確實需要推出一個古代權威人物,以為自己學說背書,所以董仲舒才選擇了孔子.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傳》裡哀公十四年的那句“撥亂世,反諸正,莫近於《春秋》”為思想綱領,首創新王改制之說,宣稱《春秋》是應天作新王之事,董仲舒正是打著孔子和《春秋》的旗號,進行政治活動、實現政治理想的。….
而如今南孔家主就在這裡,這位世間一切美好德行的繼承者,行走著的孔子代言人,若是姜星火不好好利用,那才是舍近逐遠。
姜星火輕咳了一聲,方才道:“董仲舒是託古改制,孔子又何嘗不是呢?諸位觀《王制》,更近乎於周禮,還是更近乎於《春秋》?”……
第2\/7頁
姜星火輕咳了一聲,方才道:“董仲舒是託古改制,孔子又何嘗不是呢?諸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