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4章 第101枚銀幣,大明國師,西湖遇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此一來,他們還有什麼理由反對呢?
“可是,這第101枚銀幣,從哪出呢?”
蹇義輕聲問道。
須知道,歷朝歷代,能開發出來撈錢的稅種,早就被開發過了。
哪還有新的稅種,能滿足地方官府需求的同時,還做到全新開發呢?
這個問題,朱棣也同時想到了。
而道衍,也一掃懶散的樣子,認真地看向牆壁。
顯然,這第101枚銀幣從哪來,他也非常好奇。
——————
姜星火的手中出現了李景隆遺留的八思巴文銀幣。
“這枚銀幣,你猜猜是從哪裡找出來的?”
朱高煦自然不知,只是搖頭。
夏原吉則回憶片刻,順著剛才的思路說了下去。
“既然姜先生舉了晚唐的例子,那在下獻醜,繼續梳理一下地方和中央在兩稅三分法中,財源的差異。”
“請說。”
夏原吉邊想邊說道:“剛才講了,鹽稅、茶稅、酒稅、青苗錢等收入直接劃入中央,兩稅則由中央與地方共享,也就是說,在晚唐,田稅是地方與中央共享的。”
“而姜先生既然說要找出那第101枚銀幣,換言之,就是排除掉這些舊有的稅種。”
這個推論很合理,朱高煦也跟著點頭。
“兩稅三分法推行以後,隨著唐朝後期中央與地方圍繞財利分配此起彼伏的明爭暗鬥,廣大稅戶其實成為這場鬥爭的受害者,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將箇中耗損轉嫁到稅戶身上.唐廷中央不僅長期不更新戶籍及個人資產等資訊,更是隨意加徵各類賦稅,地方官府亦不遑多讓巧立名目非法奪取。”
“這些巧立名目的稅種,正如晚唐檢校戶部尚書李翱所評價:則錢帛非天之所雨也,非如泉之可湧而生也,不取於百姓,將安取之哉?故有作官店以居商賈者,有釀酒而官沽者,其他雜率,巧設名號,是皆奪百姓之利。”
翻譯出來便是說,錢財不是天上的雨水,也不是地上的泉水,並非憑空出現的。如果不從百姓身上獲取,又從哪拿呢?所以開店的收店稅、釀酒的收釀酒稅,其他各行各業,也一樣巧立名目收稅,就是官府在爭奪百姓的利。
說到這裡,夏原吉頓住了,說不下去了。
是啊,天下各行各業,晚唐地方為了收‘留州’的稅,早都想盡辦法了。
朝廷還能從哪變出這第101枚銀幣,留給地方呢?
夏原吉屏住了呼吸,靜靜地等待姜星火說出答桉。
朱高煦苦笑道:“姜先生,百姓都成窮鬼了,沒新的油水可榨了啊。”
姜星火從來都不是一個喜歡吊人胃口的人。
姜星火乾脆說道:“我從來就沒想過刮窮鬼的錢。”
“不刮窮鬼的錢,地方官府收誰的去啊?”朱高煦費解。
“誰有錢,賺誰的去。”
姜星火的手中出現了李景隆遺留的八思巴文銀幣。
“這第101枚銀幣,你猜猜我是從哪裡找出來的?”
朱高煦眼角一抽,他忽然有了個念頭。
“姜先生是說,士紳身上?”
姜星火輕笑說道。
“這枚銀幣一正一反,有兩個名字。”
“正面,叫做戶口累進稅。”
“戶口累進稅,便是針對地方宗族士紳,而非普通的自耕農戶,一戶人口一旦大於某個正常限度.譬如正常的家族十幾口人也就最多最多了,而地方上的豪強士紳,則往往家族裡一戶就有數十口人。這種有好幾戶、十幾戶,加起來數百人的巨型家族,就要累積交稅,每一戶人口越多,累進繳納越多,每年都要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