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0章 大河文明,大明國師,西湖遇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為土壤、水文、氣候這些地理因素,導致了華夏的發源地黃河流域的人們常年被困在田地上求個安穩,在精神特質上,就出現不了勇於冒險的重商習慣。”
聽聞此言,兩人點了點頭,好像說的是挺有道理的。
他們原先以為,人的精神應該是生來具備的,勇敢的人就是勇敢,怯懦的人就是怯懦。
如今細細想來,即便是把一個勇敢的人投放在農耕環境裡,他的勇敢可能也就體現在驅逐啃噬農作物的野獸上,而且隨著這種安穩缺乏冒險環境的長時間累積,他也會變得愈發保守。
見兩人若有所悟,姜星火說道。
“而黃河流域的這種精神特質,其實就是華夏文明的縮影,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第二個原因的理由。”
“第二個原因,就是安穩生活導致的社會組織程度過高。”
雖然對姜星火口中的某些名詞感到陌生,但兩人理解起來,倒也不算困難,只是平常的詞語換個說法嘛。
朱高煦忍不住問道:“社會的組織程度過高也是壞事嗎?”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姜星火今天似乎特別愛引用這些短句俗語。
“季風氣候與大河文明相輔相成,黃河流域誕生的華夏文明,就是典型的大河文明。而季風與大河加起來,就必然會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大河會因為季風的降水量變化而乾枯或氾濫。”
“天然的大河是無法避免這個問題的,因此只能依靠人工修建水利設施,否則農業生產就會完全看天吃飯,極為不穩定。”
“而華夏文明的高社會組織度,最初,就來源於人們自願或是非自願地修黃河。”
說到這裡,姜星火似笑非笑地看了兩人一眼。
當初兩人在玩遊戲的時候,面對“是否修黃河”這個選項,可是做出了背道而馳的抉擇。
李景隆臉皮厚,倒也沒什麼表情,反倒朱高煦並沒有多少得意的神色。
姜星火也只是看了兩人一眼,旋即繼續說道:“季風氣候的旱澇災害頻發刺激了大型水利設施建設和大河氾濫的治理需求。”
“而這就要求需要有大量的勞動力,在有序組織的情況下分工配合、共同協作。很顯然,面對大河氾濫這種時時刻刻危機農作物產量乃至農人自身的生命安全的自然災害,相對於更加低效協商體制,更加高效的集權體制才能發揮所需的作用。”
“也正是因為如此,集權體制才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主流,那麼集權體制又反過來要求農人安土重遷,不要隨意流動,這樣集權體制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士農工商裡,商被排在了最後,因為商最不利於集權體制的穩定。”
姜星火做了個小總結。
“總而言之,地理環境決定國家精神特質,以華夏來舉例,便是由於大河文明與季風氣候相輔相成,而這種結合又註定了水旱災害頻繁,文明早期需要有組織地召集勞動力修建水利工程,促進了集權體制的產生,而集權體制的產生又反過來讓勞動力安定在田地上,抑制了重商習慣的產生。”
朱高煦連忙問道:“沒有辦法可以破解嗎?或者說,重商一定會導致集權體制土崩瓦解嗎?”
朱高煦還惦記著自己揚威海外,立下不世之功的計劃呢。
這個問題,也讓密室裡的幾人豎起了耳朵。
譬如朱棣,他就非常地關心這個問題。
因為他們都清楚,事情肯定是有好處就有壞處的。
下西洋,好處就是能團結諸藩勳貴,讓他們有新的地方去發力,去爭奪功勳和財富,同時海外貿易也能為國家帶來海量的財富。
有了財富,心氣極高的朱棣,才有基礎去實現自己的文治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