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八章 天下之重,一肩當之!,大明國師,西湖遇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比很拉胯,人又怕死而已。

在朱棣心中,這一仗從開始前,怕是就已經輸了一大半了。

姜星火隨後的講述,更是驗證了朱棣的這個想法。

而姜星火講述的詳細程度,更是讓朱棣對自己之前的設想,起了懷疑。

“十六日到唐家嶺,十七日到龍虎臺,十九日過居庸關,二十三日到宣府,當日風雨大作,十餘萬大軍缺少雨具帳篷糧食。於是諸勳貴大臣跪請還京,進言‘虜勢如此,不可復前,倘有疏虞,陷天子於草莽’,太監王振怒斥‘設若有此,亦天命也’便回了帳篷,諸勳貴大臣跪到天亮見不到皇帝,於是散去。”

聽到這裡,朱棣的心,跟著揪了起來。

朱棣彷彿親眼看到了十多萬好兒郎,在皇帝的命令下,頂著夏日的暴雨,經宣府前往大同。

他們腹中飢餓,卻不得不趟著泥濘的土路艱難前行,沒有雨具和帳篷,軍營中計程車卒開始大面積地著涼發熱。

疾病和糟糕的補給,讓這支大軍變得無比虛弱,不堪一擊。

“瓦剌部並不知明軍虛實,見十餘萬大軍來源,退至大同以北觀望。”

“大軍行至白登山西北,見邊軍屍橫遍野,軍心再一次遭受重創,隨後給大同留下少量兵馬,大軍開始返程。”

“本欲從山西紫荊關走南路返回北京,但最終決定,自北路原路返回。”

李景隆不解問道:“為什麼?”

“因為太監王振是蔚州人,怕大軍經過家鄉踩踏禾苗。”

朱棣終於忍耐不住,重重地一拳砸在了畫船的牆壁上,發出了一聲悶響。

“該殺!”

看著發紅的拳頭,朱棣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心裡好受一些。

同時,朱棣的心底記下了蔚州王振這個名字。

朱棣已經決定,派錦衣衛專門監視,在未來的數十年內只要蔚州出現王振這個人,就秘密誅殺!

姜星火的講述仍在繼續:“瓦剌部哨騎沿途覷見明軍虛實,於是沿途銜尾而至,晝夜襲擾。大軍行至土木堡,地高無水,掘井二丈不得水,最後人馬飢渴,瓦剌部總攻,全軍覆沒。”

話音落下。

沉默!

空氣中的凝滯讓李景隆幾乎喘不過氣來。

朱棣的臉色已然陰沉到極點。

李景隆很清楚,這是朱棣憤怒到極致時的表現。

而無論是李景隆還是朱棣,此時也都意識到,姜星火所推演的未來,無論是否是真的,但最起碼這個過程,無論是決策的動機、明軍的數量、沿途的行進速度與地點,都沒有任何值得推敲懷疑的地方。

土木堡。

朱棣想起了那個懷來城東的堡壘。

那裡的地形,確實跟姜星火所說,分毫不差!

而姜星火從未跨過長江,如何能知道在遙遠的帝國北方,邊防線上的一座不知名的小小堡壘,地形是怎樣的?

朱棣的內心,已經開始極度動搖了。

或許,這就是未來!

朱棣深深地喘了口氣,他的聲音,甚至出現了微不可查的顫抖。

“所以,京師空虛的大明,被迫南遷了嗎?”

“沒有。”

姜星火搖了搖頭,說道:“有一個人站了出來。”

“誰?”

“兵部尚書于謙言,南遷者,可斬也!”

“隨後招募民兵,整繕器甲,分遣諸將守九門,遷徙附郭居民入城,調配通州積糧。”

“上言,軍旅之事,臣身當之,不效則治臣罪。”

莫名地,李景隆忽然想起了《出師表》裡的一句話,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假太監:我在皇宮如魚得水!

孤寂星河

大乾人皇

筆耕不輟小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