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5章 陸權論,大明國師,西湖遇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體不舒服就坐著聽吧。”朱棣虛虛按下手掌,“對面的問題,李尚書怎麼想?”

作為一個毫無道德底線的人,李尚書並沒有像那些讀書讀傻了的腐儒一樣,張口就給皇帝來一個我天朝上國如何如何,而是認真地揣摩了一下朱棣喜好武功的心態,方才開口道。

“臣覺得此人所言,頗有幾分道理,想來成吉思汗既然能征服世界,又在當年做出了主力先打花拉子模,後進攻金國的決定,應該也是有這種考慮在其中.或許成吉思汗不知道什麼叫‘心臟地帶’、‘大陸橋’,但道理應該是相通的。”

朱棣聞言,滿意地點了點頭。

李至剛這人,好用就好用在腦子活,能跟隨他的意思來說話辦事。

當皇帝的嘛,當然不希望臣子都是些能辦事\/不能辦事,但又都明著\/暗著跟自己唱反調的。

有些職位,能不能辦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懂皇帝的心思,跟專業性比較強的戶部、工部、兵部不一樣,禮部尚書就是這樣的一個職位。

而且李至剛說的也不是全無道理,蒙古人征服世界,走的確實是姜星火所說的“心臟地帶”、“大陸橋”的這個路子,蒙古人的先例已經證明了,這條路確實可行。

但朱高熾此時卻出聲道:“父皇,兒臣覺得不對。”

“哦?說說看。”

朱棣向好大兒鼓勵道。

“心臟地帶沒錯,大陸橋也沒錯,但問題是,這條路的補給成本實在是太高了,蒙古人那種驅趕牛羊馬匹就可橫跨萬里作戰,需要極為堅韌且吃苦耐勞的軍隊素質,這種素質,是數千年來都極其罕見的,甚至哪怕是蒙古人,都只維持了兩代人,就再也無法進行這種萬里級別的行軍調動。”

作為靖難之役的後勤負責人,朱高熾幾乎是下意識地,出於某種職業病一般的角度考慮,緩緩對朱棣說道。

而朱棣聞言後,也是從內心對比了起來。

不久前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四年靖難血戰的燕軍,從戰鬥力、裝備、兵員來看,甚至比洪武開國時的明軍還要略勝半籌。

從數次大戰朱棣帶領這支軍隊完成的大規模超遠距離迂迴包抄來看,這支軍隊的素質,朱棣有信心稱作當世第一。

那麼這支當世第一的軍隊,能做到像蒙古人一樣橫跨萬里進行大兵團機動嗎?

朱棣認為,非常困難。

其中固然有軍隊屬性不一樣的緣故,北地漢兒健卒和蒙古韃官混編而成的燕軍,完全不是成吉思汗時代蒙古軍隊那種全騎兵,而是步騎混合,其中騎兵的比例,也是半甲騎兵和重甲騎兵居多,做不到像蒙古人那種輕騎兵居多。

所以,無論是揹負甲胃所需的騾馬、負載步兵變成騎馬步兵所需的馬匹、運輸糧食的驢車,都註定了燕軍無法像蒙古人那樣橫跨萬里進行遠征。

道衍亦是輕聲嘆道:“蒙古西征,古之未有,後世亦難做到。”

“《西遊錄》曾記載蒙古西征場景,便是所謂:山川相繆,鬱乎蒼蒼。車帳如雲,將士如雨。馬牛被野,兵甲赫天。煙火相望,連營萬里。千古之盛,未嘗有也。”

朱棣也不僅點頭,既然做不到,再說“心臟地帶”、“大陸橋”,恐怕也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道理沒錯,可除了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沒有那支軍隊能再次做到了。

畢竟,大陸橋上的地形過於惡劣,環境也過於艱苦,非是成千上萬既能吃苦耐勞又能遊牧為生計程車卒所不能為。

——————

“我覺得不對。”

鄭和率先開口:“不對的原因也很簡單,敢問這位姜先生,唐安西軍自從怛羅斯之戰,過了多少年便失去了對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控制?”

姜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梟明

紙花船

三國:我要一步一步,成為最高

耐堅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