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摸的北冥胖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章 山崩(改),大元權臣,可以摸的北冥胖魚,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在河間城那邊歡慶喜悅的時候,遠在四百多里以外的大元帝國首都——大都城,卻一點點喜慶的感覺都沒有。肅殺之氣甚至比要屠城之前的河間王府更有甚而無不及。
大都是大元帝國的首都,也就是後世北京的前身。蒙古語稱為dayidu,突厥語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
它是元世祖忽必烈當年讓劉秉忠督造修建,耗時長達二十九年之久。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佔地最廣,也是集天下財富於一地的最大都城。
大都城分三部分,最外成叫做外城,外城中間靠城南一些的地方是皇城的範圍。和明清時候的北京城不一樣,皇城並不是在大都城最中心的裡面,而是靠南邊。
皇城的南門靈星門距離大都城外城的南門麗正門也就七百多米,這裡有一條“千步廊”。
千步廊是大都城外城的正南門——麗正門(現在北京市的前門),通到皇城正門——靈星門之間的一條又寬又長的甬道。
靈星門的兩側是一圈矮牆,周長大約有十七到十八里。遍漆硃紅,故民間又稱皇城城垣為“紅門闌馬牆”,正式名稱叫做蕭牆。對,就是“禍起蕭牆”的那個蕭牆。
門內有一條河,河上建白石橋三座,名叫周橋,都雕琢著龍鳳祥雲。橋下有四條白石龍,有的躍然水面做飛躍狀,有的盤窩水中只露出頭部,惟妙惟肖,甚為壯觀。
皇城東面,即今北京東城區東四大街附近,有帝王祭祀祖先的場所大廟;
皇城西面,即今北京西城區西四大街附近,有帝王祭祀土地和五穀之神的場所社稷壇;
皇城北面;即今北京西城區什剎海北岸,有鐘樓(中心閣)和鼓樓(齊正樓),是全城報時中心,也是城內最大的商業市場和貿易中心。一直到700多年之後的21世紀,這裡依舊是北京比較繁華熱鬧的地方。
以鐘樓為中心,在東西南北四面建大城,其中東、西、南三面大城,每面皆設三座城門,唯北面設二門,共十一座城門。相對的城門之前,有寬廣平直的通衢大道,可通馬車,城內街巷分四種:大街、小街、大巷、衚衕。“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六十四大巷,二千九衚衕”。縱橫相間的大街,將全城分為50個坊,每坊各有名稱,是居民的居住單位。
元大都皇城有四至:
東城牆在今北京東城區南北河沿大街(又稱東安門南、北大街)西側之南北一線;
西城牆在今北京西城區西皇城根大街之南北一線;
南城牆在今北京故宮東、西華門大街稍南之東西一線;
北城牆在今北京地安門南之東西一線。
實際周長大約是18.7公里。
皇城內以太液池及瓊華島(今中南海和北海)為中心,沿太液池兩岸建三組宮殿群。
東岸屬於皇帝的一組宮殿,叫做宮城,俗稱大內,即如今紫禁城的前身。
西岸分為南北兩部分,北有興聖宮,南有隆福宮。分別屬於太后和太子居住。連線東西兩岸的,是一座大木橋,即今北海大橋的前身。
宮城北面,即今北京東城區景山公園一帶,是廣大的綠化帶,有一橋樑將綠化帶與其西側瓊華島相連,這裡名為“靈囿”,是當時的皇家動物園,飼養著一些珍禽異獸。
三組宮殿群、太液池、瓊華島、靈囿,構成一個相互聯絡的整體,成為整個大都的核心。環繞此核心,築起一道城垣稱蕭牆、禁牆,又稱闌馬牆,這與蒙古族的遊牧生活習俗有關。皇城城垣亦為黃土夯築。
皇城外又有三組建築物,具有佈局上的特殊意義:
最裡面的則是大汗居住和工作的宮城。
宮城之中有大明殿、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