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鄱陽湖之戰——八方會攻
秋風渭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一十七章 鄱陽湖之戰——八方會攻,明末:復國從始皇帝嬴政開始,秋風渭水,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儲存兵力。
突圍而出的清軍頭也不回的向西狂奔,一路丟盔棄甲,十分狼狽。
黃山策馬疾馳,要到建昌,還要過東陽新涇,渡水十分耗時,所以他強令各部不許停歇,全速撤離。
東陽新涇,過蘆潭入鄱陽,好在副將李國英有先見之明,早早在水上搭建了二十座浮橋,以便往來。
清軍一路奔逃,抵達東陽新涇之時,人困馬乏,在岸邊橫七豎八,躺倒一地。
天寒地凍,很多人躺下後,就再也沒有起來。
黃山粗略點算了一下人數,三萬兵此刻已經不足兩萬。
後方來報,明軍並未追擊,這裡,已經臨近建昌,應當安全一些,於是黃山令士卒稍歇片刻,再行渡河。
但就在清軍剛準備喘口氣之時,忽然馬蹄聲如炸雷,自東傳來。
黃山倉惶起身上馬,呼喝士卒過河。
清軍士卒如驚弓之鳥,此時哪裡還聽號令,紛紛四散而逃。
明軍大批騎兵殺到,如牆推進,所過之處,清兵皆化為了肉泥。
來的,正是驍騎鎮參將陳魁,率驍騎六千,衝殺清軍。
黃山見大軍潰散,明軍如風捲殘雲一般,在水邊展開了屠殺,心如刀絞,欲哭無淚。
三萬大軍,轉眼間,灰飛煙滅。
見大勢已去,無可挽回,黃山也只能先保自己的性命,在親兵掩護下,直奔建昌縣城。
潰散的清兵意欲投降,可沒想到當面的明軍根本不予理會。
陳魁率親兵駐馬岸邊,身如鐵塔的他眼中滿是冷漠無情。
對於這些閩人叛徒,他絕不接受投降。
“傳令,一個不留,盡數誅殺!”
“得令!”
在這東陽新涇旁,陳魁督兵,斬首一萬八千餘級,清軍潰兵在明軍驍騎追殺之下,無一走脫,全部伏誅。
陳魁令人收斂清軍屍首,全部堆放在建昌城東五里之外。
卯時,黃山僅率七八騎逃入了建昌城中。
參將張應祥早已先一步入城,副將李國英在縣衙見到了狼狽不堪的兩人。
堂中,三人相顧無言。
這一戰之敗,鄱陽湖就像是顆明珠一般,徹底被明軍收入囊中。
南昌城的東部屏障也全部丟失,即將成為一座孤城。
李國英心中有火氣,但是他發不出來。
黃山的決斷並沒有錯,昌邑不能久守,只能從速突圍。
只是明軍兵強,才以致潰敗。
眼下再斥責黃山,沒有什麼意義。
良久,李國英輕輕拍了拍公案,長嘆道:“軍力不濟,只能固守建昌、南昌二城了。”
黃山喪師,心情低落,默默點了點頭。
張應祥也是無言,堂中氣氛十分陰鬱。
李國英強顏歡笑著安慰了兩人幾句,便命他們退下休息。
隨後,李國英遣快馬,火速向駐軍在烏山與生米渡的盧光祖、高進庫二人傳信,命他們合軍後撤,退守雞籠山,與南昌互為犄角,防禦明軍進攻。
雞籠山地勢較高,可俯瞰南昌城,佔據雞籠山,便可以使明軍不能全力攻城。
副將高進庫與盧光祖兩人合軍有六萬兵馬,與南昌相呼應,抵擋明軍,應當沒有多少問題。
李國英不知道他們能堅守多久,他心中對戰事走向,持悲觀態度。
洪總督撤回了九江,李國英看得出,其實洪承疇也對江西局勢並不看好。
就在李國英調兵遣將,重新部署兵力之時,斥候傳來了探報。
城東五里外,發現了明軍所築京觀,屍山血海,令人震怖。
李國英愣了許久,才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