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遠征前夕
秋風渭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四十二章 遠征前夕,明末:復國從始皇帝嬴政開始,秋風渭水,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路邊走邊介紹舟山風貌。
自舟山水師黃斌卿作亂被平以來,經過數月的治理恢復,舟山總算又煥發了生機。
因為兵亂,舟山損失了不少人口,有些村鎮,十幾裡沒有人煙,幾乎化為野地,荒草蔓道,野獸橫行。
為了增加舟山人口,夏完淳上奏寧波府,廣納各縣流民貧苦,凡來舟山落戶者,皆分田地,減免稅賦。
於是,浙東各縣聞聽之後,便紛紛將本縣流民悉數送往舟山。
這樣一來,可謂是皆大歡喜,既增加了舟山人口,又減輕了地方州縣的治理壓力。
短短半年內,舟山人口恢復至六百餘戶,八千餘口,可謂是政績卓然。
夏完淳親自率吏民劃分土地,重建村鎮,開挖水渠,修整道路。
旬月之間,舟山便煥然一新。
聯通各要地的官道平整寬闊,以碎石鋪灑,細沙填充,不至泥濘。
穿過幾個村莊,田連阡陌,雞犬相聞,炊煙裊裊,生機勃勃。
這等世外之景,不禁令眾人感慨萬千。
從前的舟山,可不是這般景象,前朝海禁,舟山島民內遷,以致孤懸海外,人煙空虛。
於是舟山島上,日漸魚龍混雜,多為外夷。
更有橫海盜賊,盤踞其間,幾乎不復為大明領土。
萬曆年間,舟山人施邦彥亦曾懇請東閣大學士寧波人沈一貫建言展覆舟山,其文曰:
今舳艫蔽空,旌旗隱日,重臣秉鉞,元戎握符,而舟山則惟參將一官,有客無主。
疲軍數百,孤守荒城,遊民逋逃,衣食奔走,是何枝葉加重,而根本反輕也。……即今海口生釁,客歲訛言戒嚴,軍民失色。雜守垣埠,司御令軍,巡檢令民,軍稍聽則輒譁,事可知也。竊思舟山,邇來地闢人稠,視昔懸絕,錢穀鹽蕩漁稅等課數可萬計,猶然一下邑也。奈何糧差遠附定海產業,漫利客民,而反致武備之疏乎!……斟酌權宜,復置縣治……徐而以金塘、大榭等山之在舟山內、定海外者增置屯田,以廣援接。
這封奏疏是施邦彥請求朝廷重置舟山縣治,納入朝廷管轄。
當時的舟山之上,只有衛所,但久懸海外,無有縣治,島上一片混亂,甚至連駐軍都要譁變,足見舟山之荒廢。
夏完淳有領眾人往海岸偏行,至一鹽場,鹽田之中,吏民和諧,忙忙碌碌。
這裡便是夏完淳新設的鹽場,正在發展之中,用來增加舟山稅收,以補貼農稅不足。
浙江都鹽轉運使司已經將這裡定名為舟山鹽場,並準備在舟山分設鹽課提舉司,準備納入統一管理分售。
白花花的鹽田,在清冷的日光下,泛著光芒,像極了冬雪。
眾人下車觀望,韓霖更是進入鹽田之中檢視,見遠處正在建設曬鹽的場地,滿意的點了點頭,誇讚夏完淳求知進取,不墨守成規。
隨後,夏完淳便領著眾人往定海縣城,準備安頓歇息。
臨近縣城,夏允彝從車窗中探出頭去,只見城門處重兵把守,城牆上士卒巡弋,可謂守禦甚嚴。
來到城門之前,守軍見是知縣夏完淳,遂齊齊行禮。
帶隊的軍官行了禮,衝著夏完淳點頭一禮,遂轉身,開始一一掀起馬車的簾子向內檢視起來。
坐在車中的夏允彝與那探頭檢視的軍官對視一眼,心中略感驚訝。
後方,陳子龍也是稍感疑惑,縣兵怎麼連知縣的車馬都要如此嚴苛的檢查。
待那軍官檢查完畢,遂招手令兵卒放行。
夏完淳這才催馬,攜眾人一路入城,來到了縣衙門前。
眾人下車,入定海縣衙,縣衙不大,前後兩院,前院東西四間偏房,為下吏辦公之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