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16章 常委會前的謀劃,宦海龍騰,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很難守節。而個人失去讀力之人格,思想聽命於僱主,不問是非,黨同伐異,則根本無法產生公民社會。
所謂“公民社會”,是一個自然演進的概念。它起源於古代希臘和羅馬,起初是指那些享有公民權的城邦公民的社會政治生活。到了公元十三、十四世紀,公民社會演變為西歐讀力於封建領主體制之外的商業城市文明,意味著不受封建義務和神權的桎梏的世俗的自由空間。到了文藝復興的思想啟蒙階段,西方公民社會的內涵逐漸趨於豐富,加入了政治明煮、權力制衡、社會契約、思想多元等內容,成為讀力於國家的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它以一系列讀力的民間組織、政黨、社團、俱樂部、沙龍、學校、教會、工會、行會、通訊、出版、新聞、慈善機構等作為自身存在形式。公民社會介於公民與國家這兩極之間,既是聯絡公民與國家之間的紐帶,也構成了對公民個體的保護屏障,同時對皇權和政斧形成了有效的制約。
英美等國成熟的公民社會,是建立在約翰.洛克的“社會在國家之上”的理念之上,因而社會力量強於國家力量和政斧的力量。作為個體的公民是現代國家中最小的元素,公民社會則按照非強制、非暴力原則調節公民個體間的關係,自下而上、自小而大地組織形成若干更大的單元,從而具有個體公民所不具備的力量。成熟的公民社會不僅具備若干個組織的有形力量,而且還因為公民個體中對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不受侵犯的信念而擁有無形的力量,並化解掉大量公民個體之間的矛盾,使之難以孕育成只有使用暴力才能解決的社會問題。可見,一個發育成熟而完善的公民社會,不但可以有效地抵禦來自政斧的權力對公民人權的侵犯,避免政斧“權力無邊界”的情形出現;而且也會起到社會穩定的調節器的作用,從而也就使得潛在的極權主義者的迴旋餘地大為縮小乃至沒有市場。
而華夏在它的有記載的歷史上,就從來沒有形成過一個讀力於皇權和國家及其政斧的公民社會。有的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典型臣民社會。華夏的政治體制迄今為止,一直是一種缺少變化的,不允許出現內部競爭對手的鐵板一塊式的政治結構。任何一個既往的王朝或當代的歷屆政斧,從來都不會允許批評其權威的讀力自治的社會組織機構產生,與此同時,它也逐漸發育出一個相對穩定的領導層,並建立了一種能適應現實的變化和吸取成敗經驗與歷史教訓的某種機制。
另外,華夏也沒有可比之於西方天主教會之類的擁有長達十幾個世紀的宗教信仰和世俗智慧的宗教組織這樣一個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組織。當華夏管理國家的上層與草根下層,有一種合理的吸納社會精英的有效機制正常發揮作用時(如過去的科舉制度),來自草根階層的訴求和願望就能夠透過那些科舉入仕的精英帶入高層而成為國家的政策,當這種上下聯絡的有效管道被截斷後,上下必然阻隔,社會逐漸斷裂,國家走向失序則是必然的結局。
蕭宸在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前,是拿雙學位的,其中就有法律。當時他曾經研究過這個問題,他的結論是:華夏社會,歷朝歷代的政斧面對民眾的政治訴求和抗爭,習慣於採用政治高壓乃至暴力手段敉平社會反抗,而不是透過利益博弈的機制達成妥協。
由於華夏社會在傳統上就一直缺乏制度姓的上下溝通渠道與下層對上層發洩不滿的渠道(這從當今的信訪制度設計流於形式可以明證),一旦出現下層針對上層的暴力衝突,平常在高壓統治下沉默馴順的的羔羊們就變成了嗜血成姓的暴徒(原因是烏合之眾人人都想搭便車而不受懲罰),從而陷入以暴易暴的怪圈,發展到極端就只有天下大亂一條路走到黑。
而在西方國家,因為有長期的社會自治傳統和合法的反對黨存在,社會是不容易走向失序的,即使出現區域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