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木炭汽車,兵進風騰山!
醉笑浮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7章 木炭汽車,兵進風騰山!,亮劍:支援抗戰,從過草地開始!,醉笑浮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氣爐中,透過在適當的溫度下將其轉化為煤氣,以作為引擎的原動力的交通工具。
創造這種汽車的,正是一些資源貧乏的國家,如法國和日本等。
木炭汽車具有每小時達到26公里的時速,每公里消耗0.5公斤木炭,一次加炭可以讓車輛行駛4小時。
木炭汽車都是用普通汽車改裝的,改裝原理很簡單,在車上加裝一個燒炭的鐵爐和一個盛水的鐵罐,木炭燃燒之後,鐵罐裡的冷水自動噴出,噴到木炭上,使其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碳。
這些一氧化碳經過簡單過濾,被鼓風機吹進輸氣管道,最後在汽缸裡燃燒,爆炸,轉化為動力,驅動車輛前行。
所以木炭汽車的駕駛員需要攜帶助手,助手的職責包括按時清理爐子、新增木炭、點火、吹風以及協助駕駛員啟動汽車,及時清除濾清罐中的積炭雜質等。
在木炭燃燒時如果火力不足,駕駛員必須用力搖動鼓風器手柄,直到瓦斯充足汽車才能行駛。
因為木炭汽車中的木炭燃料易得,且製造成本低廉,因此在當下非常貧油的日本,自然將這種汽車應用到了東南亞。
不過說起來,木炭汽車除了被日本使用以外,華夏國軍同樣在使用著。
尤其是在漂亮國被日本襲擊珍珠島之後,油料更是難以抵達華夏。
在石油資源匱乏的困境下,南京方面採取緊急措施,要求將汽油優先供應給軍隊、機關、學校和報社,同時對民營企業和私家車的用油進行嚴格限制。
有錢人想動用金錢直接加油?
不好意思,在這會兒擁有足夠的金錢並不足以解決石油資源的稀缺問題,因為南京實施了一套購油證的制度,這種購油證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計劃經濟時代使用的商品券,是石油緊缺的產物。
只有持有購油證的人才能合法地為車輛加油,而沒有購油證的人則只能透過更昂貴的方式在黑市上購買汽油。
這種措施旨在透過限制和管理石油的使用,確保有限的資源優先用於軍事、機關和教育等重要領域,以維護國家的正常運轉,同時也是當時為了確保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而採取的一種緊急措施。
為了獲得汽油,個人需要滿足一系列條件,包括持有有效的駕照和行車證,並前往交通局辦理購油證。
這購油證具有一定的有效期,每張證書可使用三個月,並規定了每次購油的數量上限。最大購油量被限制為18加侖。
在面對石油短缺的情境下,假若獲取汽油變得困難,人們將不得不依賴替代能源,比如燒木炭,以滿足交通和生活的需求。這種狀況折射出政府在資源緊張的背景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有限的石油資源。
也正是因為嚴重的石油短缺,推動了許多替代燃料的誕生。
華夏本土的汽車工程師開始致力於研發各種“新能源汽車”,包括煤炭、木炭、酒精、桐油、豆油和菜籽油等,透過這些替代品經過反覆測試,結果顯示最經濟、最可行的替代燃料同樣是木炭。
值得一提的是,木炭汽車在實際使用中並不是一種令人愉悅的體驗。
木炭汽車動力不足的問題就不用說了,基本上平均時速只有二三十公里,比腳踏車也快不了多少。
如果等到需要爬坡的時候,甚至需要乘客下車協助推車。
木炭汽車產生的汙染更是相當嚴重,司機和乘客在開車時會滿頭滿臉都是炭灰,到達目的地後必須進行一番大清理。
再加上爐子加炭、續水、清理爐灰,因此行駛過程中常常是斷斷續續的,不太便於連續的長途旅行。
在這一處資訊站停放的這一輛木炭汽車,顯然是在非緊急情況下進行使用的運輸車,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