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湯折耳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章 民以食為天,三國小師弟,酸湯折耳根,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答覆之後,他已經大概瞭解了這些古人是如何種田的了。
塗晉是穿越者,前世也是在農村長大。
若是按照他小時候見過的育秧方法,這些村民得傻眼。
因為他小時候的農村,種水稻需要插兩次秧,首先是用溫室大棚育秧六七日,然後再將秧苗一根一根的插在現在的秧床上面,等長上一個月後,再將它們拔出來,移栽到水田裡。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世百姓已經改良了種植方法,省去了插小秧這個環節。
“這方法也太過繁瑣!”
老漢搖頭說道,只是他的話還未說完,塗晉卻問老漢道:“若是繁瑣一些,可以讓產量翻番甚至更多,老人家可願意使用新的種植方法?”
塗晉前世看過一些資料,按照歷史記載,古人很早就開始種植水稻,不過產量一直比較低,東西兩漢的水稻產量,畝產差不多就是一百多斤的樣子,一直到了明代,水稻產量才增加到畝產近三百斤。
要知道後世的水稻產量,因為有了化肥農藥的輔助,即便一些低產田,畝產水稻也已經達到六百至七百斤,而一些高產田,畝產則是一千至一千二百斤的樣子。
至於一些試驗田,其畝產產量還要更高。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無論在什麼時代,糧食都是至關重要。
如今穿越東漢末年,接下來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提前積攢一些糧食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塗晉說新方法可以使產量翻倍,老漢想也沒想,說道:“若是產量真的能夠翻倍,即使繁瑣一些,也是值得的。”
現在沒有農藥、以及各種先進的化肥,塗晉自然無法將產量,提高到後世的水平,但是他覺得達到明代的水準,應該是沒什麼問題。
畢竟明代也沒有後世的農藥,以及那些先進的化肥。
“老人家!”
塗晉笑著道:“等到了收穫的時候,汝就知道新的方法,到底能不能讓產量翻番,甚至更多。”
“好,那老朽就拭目以待了。”
老漢說著,向塗晉微微拱手。
跟老漢說完話,塗晉看向現場的村民說道:“鄉親們,新的種植方法,我會毫無保留的教給大家,願意學的都可以來學,若有不懂之處隨時問我,不願意學的,我也不會強求。”
“待會兒大夥兒就可以去找周管家領取稻種,至於是用我這種新的種植方式,還是按照爾等以前的方式,諸位隨意。”
塗晉不想用強迫的方式推廣新的種植方式,全憑自願,反正該教的我都教了,信不信就僅憑個人了。
“多謝景寒公子!”
“多謝景寒公子!”
村民們皆是向塗晉道謝。
就在這個時候,遠處突然響起的一陣馬蹄聲,讓眾人皆是一愣,塗晉也有些疑惑的看向遠處。
只見一人一騎,正朝塗家宅院這邊而來。
......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