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湯折耳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章 磨盤村要發了,三國小師弟,酸湯折耳根,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看楊聰一臉的疑惑,塗晉先是將那幫護院全部叫了過來,然後才說道:“都看仔細了,大夥兒一會兒在附近找找看,見到此物就把它連根帶土挖出來,記住,不可以傷到了根莖,一定要帶土一起挖。”
“公子,這是何物?”
一個護院也是滿臉的好奇,昨日塗晉跟他們說過,說今日要帶他們上山找寶貝,因為村民們說,這山中有豺狼虎豹,所以塗晉才讓護院們都帶上武器。
“此物名為茶樹!”
塗晉介紹說道:“等這芽苞長出嫩葉時就採摘下來,就可以製作成茶葉,然後用滾水沖泡後飲用。”
沒等塗晉把話說完,楊聰卻是好奇的道:“公子,此物可是與蔎相同?”說著,他頓了頓,才道:“此前隨先生讀書時,曾見先生時常煮蔎飲用。”
聞言,塗晉微微點頭,道:“差不多,不過茶比蔎的味,更加香醇可口。”
漢代還沒有茶一說,茶字最早是出現於唐代,唐代茶學家陸羽在《茶經》中曾經講過,在唐代以前,茶還有很多名字。
一曰檟(jia),一曰蔎(she),一曰茗,一曰荈(chuan)。
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詫(cha)”就是茶,而西漢末年益州人揚雄,在其《方言》中,就是稱茶為蔎。
周群是閬中人,稱茶為蔎,倒也合理。
“今日我等將這些茶樹移栽到磨盤村,待大面積種植之後,即使再遇災荒年月,百姓也不用擔心餓肚子。”
塗晉一邊說著,一邊四處搜尋。
前世他與父母來這山上撿柴火,撿蘑菇的時候,父母就會採一些茶葉回去,小時候家裡的茶葉,都是在山上自己摘,然後回去自己炒制,從來沒有花錢去買過茶葉。
後世的朱家營村,隸屬於茶壩鎮。
據說茶壩鎮這個名字的來源,就與茶葉有關,相傳一個得道高僧雲遊至此,突然看到前方群山巍峨,峰巒疊嶂,宛如馬鞍形狀連環相繞,仙鶴翩翩,蜂蝶飛舞,溪流潺潺,群山之間茅舍點點,阡陌縱橫,雞犬相聞,其樂融融,真是一處世外桃源。
那高僧忙快馬加鞭,想一覽山川秀色,順便化緣小息。
後在一茅舍遇到一位長者,長者為高僧奉上了一碗香茶,笑著說道:“我們這一帶山好水好,山上野生的茶葉非常香,不過就是茶樹生長的地方人煙稀少,每年都有人為採些茶葉換油鹽,而受傷喪命。”
高僧輕輕呷了口茶,頓覺滿口餘香,渾身清爽,便心生好奇,向長者問道:“敢問老人家,此茶你們為何不移栽到平壩之上?”
長者憨厚一笑,道:“我等山野村夫,也不知茶樹如何移栽,何況農事纏身,哪有空閒去種茶喲。”
隨後高僧就在這裡開設道場,平日裡除了講經說法,普度眾生之外,還在老者的院壩裡,教當地人如何移栽茶樹,製作茶葉。
當茶樹移栽到平壩人多的地方,也減輕了人們採茶的危險,後來這地兒大面積種茶,形成了茶林滿地的景象,這地方從此便改名為茶壩場,不過後來因為戰亂,茶樹皆被毀壞,茶壩場再無茶樹。
明朝嘉靖年間這裡就盛產茶葉,後來還流傳著:“茶兒香,茶兒甜,茶兒與我命相連,有了茶兒吃飽飯,無有茶兒餓腸肝。”的歌謠。
塗晉前世作為茶壩人,自然沒少聽老人們講這些故事。
如今穿越到了東漢末年,這個時代雖然也有人飲茶,但是他們飲茶與後世飲茶,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這也是因為他們還不懂得後世的製茶技藝。
現在製茶都是先將茶製作成餅,烤炙之後搗成粉末,最後摻和蔥、姜、橘子皮等調料,最後放到鍋裡煮,煮出來的茶成糊狀,飲用時連同佐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