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章 葉法善天師入獄,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經過一年時間的修繕,洛陽白馬寺終於落成,一躍成為大唐最豪華壯觀的皇家寺院。

白馬寺有三重山門,分別是空門、無相門和無願門。威武的石獅子一左一右,鎮守著寺院大門。

山門題字,寺院匾額,均為太后御筆親書。

拾步進入寺內,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清涼臺和毗盧閣等數十座殿堂,僧舍千間,僧人多達三千餘人。寺內遍植紅梅、青竹、松柏,花木成林,景色堪比皇家園林。

白馬寺山門靠近洛河,僧舍距離山門太遙遠,日落之後,僧人要跑馬來關門。

七月初,武太后親臨白馬寺,加封薛懷義為白馬寺住持。

薛懷義自恃寵幸,更加盛勢凌人,驕橫無忌,寺中僧人亦仗勢橫行。

他每日在寺裡設立道場,讓一些和尚大德為太后誦經祈福,王公朝貴皆匍匐禮謁。

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在魏晉南北朝得到發展。自大唐一朝,已經花開遍地。

南北朝時期,上至帝王,下到百姓,都非常崇信佛教,甚至到達痴狂的地步。

南朝梁武帝妄佛更是達到了歷史極點,數次捨身出家,援引《楞伽經》《涅盤經》等經典中的“食肉者斷大慈種”之說,頒佈《斷酒肉文》,奠定了中原佛教禁斷酒肉的儀軌。

在他的支援下,佛教漸漸出現了本土化的趨勢,為大唐佛教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建康城裡,寺院數量一度到達了七百餘所,僧尼有十萬之眾。後世詩人杜牧所寫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並非浮言虛論。

雲岡、龍門、天龍山、響堂山等大型皇家石窟,都是這一時期開鑿的。民間的佛教結社也非常的興盛,百姓自發開鑿的小型石窟遍佈中原、華北。

只是南北雙方長期對峙分裂,佛教的發展也有所不同。

北朝盛行石窟,而南朝更加強調佛教義理的思辨。

佛教在中原的過度的推崇和發展,也曾遭到統治階層的打擊。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都大規模進行過滅佛行動。他們下令拆廟毀像,勒令僧尼還俗,但也阻止不了佛教在中原的迅速擴張。

隋唐時期的佛教各派,大都源自南朝。

唐初,太宗和高宗兩位皇帝雖然沒否定佛教,但尊崇“道先佛後”,以道教為先,儒教居中,佛教為末。

武太后獨立執政之後,政策從 “道先佛後”變為“佛道並重”。她大力扶持佛教,禮敬高僧,厚賞僧尼,使佛教在中原再次得到了蓬勃發展。

明眼人早已看出,佛道二教其實換了一個位置,成為“佛先道後”了。

大唐佛教,有智顗法師為代表的天台宗、以玄奘法師為代表的法相宗、以法藏大師為代表的華嚴宗,和以慧能大師為代表的禪宗,這幾個派別的影響最為深遠。

白馬寺落成之後,武太后經常邀請各路高僧,入寺開講經律、繕寫藏經、為宗室子弟主授戒、為國禳災祈福等。

還在寺中設立悲田養病坊,為百姓救死扶傷,交由白馬寺僧人掌理,獲得大唐子民的一致好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