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章 麗正殿再見雲鹿,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非常興奮,不時地朝她投去深切的眸光。
陽光照著她明亮的眸子,長長的睫毛,像星子一樣,不停地閃爍著。
葉法善天師手捧《老子》,道:“複習過以前講過的內容,今日,我們要學的是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武隆基迫不及待地問道:“尊師,什麼是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說上天之道,公義無私,經常降福和保佑遵循天道的人。”
想起那場轟轟烈烈的改唐革命,多少李唐子孫和李唐舊臣喪命於這場變革中,武隆基心裡一陣難過。
“上天看起來是公平公正的,但我常常看到一些良善之人,並沒有得到上天的眷顧!”
“殿下不能只看眼前。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這些道理,盡得《老子》的精粹!”
“尊師說的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為惡者惹禍害,為善者得福報!”
“理解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話,先要懂得第一句,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老子深知,以調和的方式處理怨恨,必有餘怨,餘怨之下,爭端不斷,因此,他提倡以德報怨。”
雲鹿看了一眼武隆基,疑惑地問了一句:“師父,這裡的德和善,就是儒家常說的道德和慈善嗎?”
葉法善天師搖了搖首。
“此德,並非倫理意義上的德,而是屬於無為之德、不生之德;此善,也並非是尋常之善,而是大道的無為之德充分發揮時,天下萬物產生的美好狀態,就是老子崇尚的 ‘上無為,而民自化’的境界。”
武隆基道:“皇祖母崇尚佛教,下令百姓戒殺生,禁止捕撈屠殺魚蝦。時年江淮天旱饑荒,百姓因為不能打魚撈蝦,餓死者甚多,造成民怨沸騰。大怨與大德,該如何平衡呢?”
“怨,有時生於私。如果一開始,聖神皇帝以 ‘上德’處世,在 ‘無為之德’的狀態下自然而為,萬物就怡然自得,哪裡會生出什麼怨來呢?”
“《老子》真是一本治世修身的奇書!皇祖母還下令,科舉士人罷習《老子》,改習《臣軌》。今後,我們還可以學習《老子》嗎?”
“當然可以。《臣軌》和《老子》完全不是一類書。”
“《臣軌》是什麼書?”
“《臣軌》是上元年間,北門學士劉禕之、元萬頃等人,秉承聖神皇帝的意旨所作,闡述君臣關係的書籍。此書強調君臣同體,臣下盡忠君主,處事推善於君,引過在己,不求功賞,竭誠進諫。要論治世修身,《老子》才是經典之作!”
“尊師,您什麼時候開始讀《老子》的,讀了多少遍了?”
“大約五六歲吧。師父讀《老子》,讀了千遍萬遍了,今後,還要繼續讀下去,一直讀到老!”
武隆基道:“尊師,給我講講您小時候的故事吧!您是如何從一位道士,成為天下聞名的人間真神仙的?”
“從哪裡開始講呢?”葉法善天師看著堂下兩雙期盼的眼睛。
“只要是您的故事,我們都愛聽!”
他略一思索,道,“為師七歲那年,涉江而遊,久久不見歸來,人人皆以為我已溺斃。三年後才返家,父母問我何故不歸,我說, ‘有兩位青衣仙童指引,憩於華堂峻宇,一位名喚太上的老者,教我咽靈藥,吸雲漿,流連忘返。”
“太上?莫不是太上老君,道家尊神太清道德天尊?”武隆基立刻想到了端坐在神龕裡的那尊太清道德天尊坐像。
“為師所講,殿下權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