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章 月光寒滿階雪滿,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葉法善天師繼續帶著澄懷遊歷四方,搜尋冶劍的材料。
子虛與石清留在太鶴山洞天,每日早起讀書,學習卜辭、符架、琴術、劍術,午後,向耕心草堂的師兄們學醫,日子忙碌而充實。
這天,忙完功課,餵了小鹿,子虛提著蓮花天師盞,往丹山門走去。
耕心草堂外,幾位布衣鄉人跪在地上,撮土焚香,向著西方虔誠地叩拜,嘴裡叨唸著“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尊號。
他急忙上前喝斥道:“你們為何在此拜佛?”
鄉人們回道:“天后令沙門禪師智運於洛陽龍門山上鑿成一萬五千尊佛像,稱之為萬佛洞,今日正式開光了。”
“聽說那洞中,正壁上有一尊巨大的阿彌陀佛,高約一丈多,端坐於束腰蓮花座上,背後有五十四枝蓮花,分別坐有菩薩或供養人像,極其壯觀。我們無法前去敬一炷香,只能在此遙遙相拜了!”
另一位鄉人說:“萬佛洞外南壁上,還鑿刻了一尊觀世音菩薩像,右手執麈尾,左手提淨瓶,那是佛家 ‘萬法皆空歸南海,一塵不染靜禪心’的至高境界,我們不可不敬啊!”
七嘴八舌,心虔意誠。
子虛又氣又急,哭笑不得。
“人人都知道,天后崇佛至深。阿彌陀佛是西方淨土教主,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可是,這裡是道家聖地太鶴山洞天,供奉的是三清、四御和昊天大帝!”
鄉人們面面廝覷,說不出話來。
他們忘記了,這裡是太鶴山洞天,在道家聖地拜佛,豈不是來砸場子的?
子虛又道:“如果你們是為了祈福祛病,在此拜佛,情有可原。如果不是,你們就不怕神仙降罪嗎?”
“是啊,佛陀和菩薩固然尊貴,神仙也得罪不起啊!”
眾人嘴裡嘟囔著,默默地收拾了香火蠟燭,子虛也就不去追究了。
道教本是大唐國教,被歷代皇帝尊為上教。只因天后崇佛,到處鑿石窟,立大像,百姓也紛紛跟著她信了佛教。
他搖了搖頭,正欲進入耕心草堂,一位抱著孩子的女子忽地放聲大哭起來。
懷中的小女孩面紅耳赤,雙目緊閉,臉頰滾燙,渾身一滴汗都沒有。
隊伍那麼長,輪到她還早的很,年輕的母親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嚶嚶地哭了出來。
子虛走過去,給小女孩診了脈。
她的脈搏虛浮無力,細軟如冉冉蝦遊,隱隱約約,忽而一躍,忽而一浮,有時候又杳然不見,難以尋覓。
“這位娘子,不要著急!小姑娘看起來很嚴重,但她只是外感發熱,侵襲體內,大約是受了風寒引起的。估摸著身體不好,胃口也不好,是不是一兩天未進食了?”
女子連連點頭,道:“她兩天未吃下一口飯了。”
子虛從身上掏出一張符籙,道:“這張五雷金符可祛病驅邪,回去之後貼於姑娘的後腦,再取溼布貼在她的額頭降溫,餵飽了飯,不出半日,自然就好了。”
女子接了符籙,千恩萬謝。
“子虛道長年紀輕輕,卻那麼有本事。誰說我佛慈悲,普渡眾生,當然還是道教最好,一張符籙,就得天地眾神相助,化解各種災禍病痛!”
剛才那幾位焚香拜佛的鄉人十分不服氣,與她爭論起來。
“釋迦深思苦難之道,創立佛教,傳入中原,大唐百姓才開始深悟四諦、緣起、五蘊、無常和無我!”
那女子回道:“道教為大唐本土宗教,是清靜仙化之道,你們舍宗忘本,偏要信什麼夷狄之教!”
“信佛教好!佛家勸人多佈施,多修福慧。你看,天后日日虔誠禮佛,天下得以平平安安,無災無害,多好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