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章 太子哲懈怠政務,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去年,關中秋旱,遍地沙磧,五穀難生。
永淳元年年初,糧價就開始飛漲。長安糧市上,一石米,原本只要五十五文錢,一直漲到了兩百文錢。
關中百姓饑饉,餓殍無數。
二聖決定提前出發,赴東都洛陽逐食。
太子李哲留守長安監國,由劉仁軌、薛元超、裴炎等老臣輔佐。
關中地窄人稠,饑荒、旱災、地震等災變頻繁,時常缺水缺糧。
作為一國之都,長安人口已經急劇膨脹至近百萬,關中盆地的土地承載能力嚴重不足,糧食供給壓力巨大。
大唐朝廷雖然制定了輪耕、休耕制度,但長安的人口實在太多,關中根本無力供養。
為了滿足長安的糧食供給,朝廷幾乎年年都要從洛陽調糧。
洛陽身處伊洛盆地,周圍河山拱戴,八關護衛。北有太行之險,南有宛葉之饒;東壓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馳崤澠,據關河之寶。進可攻,退可守,有形勝險固。
這裡四時風調雨順,積蓄充實,百姓生活十分安逸。
隋煬帝時期開鑿的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運河四條河道,與富庶的江淮流域、太湖流域緊密聯絡起來,漕運十分便利。
只要江淮、江南豐產,洛陽就不愁沒有糧食、茶葉和絲綢等物資。
它有憑險作守的自然條件,有令達四方的便捷交通,有高度發達的物資儲備,更有抵禦外敵的優勢佔位。
萬家流水,一城風華。與缺水缺糧的長安相比,顯然佔盡了天時地利。
武照天后十分鐘愛洛陽。身在洛陽,既可以監視關中諸王的一舉一動,還能逃離長安關隴貴族集團對她的包圍。
顯慶二年,她以天皇養病需要為由,主張將洛陽提升為東都,在大唐實行兩京制。
於是,李治頒佈了《建東都詔》,著力營建洛陽,把洛陽紫微城由行宮提升為正宮,成為大唐王朝的東宅。
為了一口糧食,也為了棲養病體,李治戲稱自己是“逐糧天子”,在洛陽設立了三省六部分支機構,帶著大批臣民,長居於洛陽。
帝駕走後,李哲熱衷於遊畋狩獵,常常懈怠政務。
葉靜能法師與其來往也更加密切,時常化黃金治丹邀寵,受到他的器重。
這天一早,李哲與葉靜能法師從大明宮少陽院騎馬出來,數十位禁軍護佑其後,一行人往通化門而去。
路過東宮時,李哲遠遠地朝它瞥了一眼。記不得,自己多久沒有住在這裡了。
長安東宮位於大興宮之東,南接皇城,北抵西內苑,為隋文帝時期修建。
在這裡居住過的數位太子,下場都不太好。
隋朝太子楊勇被廢殺,楊廣被臣子所殺。到了大唐,高祖皇帝的第一任太子李建成,被弟弟所殺;太宗皇帝的第一任太子李承乾,被皇帝廢殺。
每次踏進東宮重明門,李哲都會想起這些可憐的前輩們。
太子妃韋晚香誕下皇太孫李重潤不久,尚在休養中。東宮整日有孩子哭哭啼啼,讓他煩不勝煩。
所以,李哲大多數時間都居住在大明宮內的少陽院。
沒有了韋晚香的約束,更加落拓不羈了。
葉靜能法師回頭望了一眼,疑惑地問道:“太子殿下,昨日您邀請宰相薛元超一同去驪山溫泉宮的,今日怎麼不見他來?”
李哲略帶惱怒地回道:“那老傢伙,整日嘮嘮叨叨,最讓本宮煩心!一早就送來一個帖子教訓我,說我不思進取,帶他來豈不是自取其辱!”
薛元超昨日入宮議事,太子對他置之不理,還興沖沖地邀請大家去驪山狩獵、泡溫泉。
天性貪玩的李哲讓他十分失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