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章 太子哲懈怠政務,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你們平時學業緊張,今日師父就給你們放一日假,叫上石清,大家一起出門逛一下。”
架不住弟子們的央求,葉法善天師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太好了!”子虛興奮地握著澄懷的手,道,“師兄,你對長安最熟悉,由你來帶路!”
“要論熟悉,那肯定是師父最熟悉長安了!”澄懷笑道,“小時候,我父親以 ‘庶人俊異者’的資格,與好友張說一起入長安國子監讀書,我也跟著來到長安,不久就去了江南。師父在長安,可是呆了許多年呢!”
“不管怎樣,你們都比我熟悉長安!”
說話間,師父換了一襲月白色絲麻便服,從大殿內走出來。
頭戴皂色紗羅儒巾,兩根羅纓垂於腦後,交襟領口鑲一寸皂色八寶八仙紋織錦,腳蹬一雙皂色十方鞋,身佩一把太乙混元劍 。
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風姿卓然神仙貌也。
石清也趕來了,師徒四人一起出了三清殿。
葉法善天師邊走邊道:“長安雖然很大,最熱鬧也就兩處集市,東市和西市,各佔兩坊之地。”
子虛道:“那裡都有什麼好玩的?”
“東市在平康坊邊上,是中原四方珍奇聚集之地,在這裡可以淘到大唐各地的特產、珠寶;西市靠近延壽坊,是四夷胡商的聚居之所。”
“聽說,這些胡商從萬里之外,帶來各國特產,都是在此地交易的,又從這裡出發,將中原的絲綢、瓷器、紙張、茶葉等物資,透過海陸兩條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銷往其他國家。”
“是的,長安達官貴人多集中在朱雀大街以東,百姓、富商多居住在朱雀大街以西。所以,長安有東貴西富之說。”
出了大明宮,眾人直奔東市。
東市有兩條南北和東西大街,呈井字形排列,遍佈著筆行、琴行、書行、絹行、衣行、藥行、茶行、珠寶行、櫃坊、質庫等各行各業的店肆,鱗次櫛比,十分繁榮。
一路上,車水馬龍,人稠物穰。
遠遠望去,慈恩寺大雁塔巍然聳立,那是長安城裡,最拔地參天的建築。
澄懷道:“師父,弟子覺得,東市雖然是集市,但文化氛圍特別濃厚。您看街上,都是文質彬彬的客人,所開的店鋪,也多是筆行、琴行、書行之類的。”
“東市附近,有吏部選院、禮部南院、國子監等文教機構,舉子進京趕考,都喜歡居住在這一帶。因此,這裡的筆行、琴行、書行、雕版印刷行、客舍等店肆,會比其他地方更多一些。”
眾人邊走邊看。澄懷忽然發現,石清不見了。
找了一圈,才發現他蹲在一家白水木雕行門前,正全神貫注地欣賞著擺放在門口的木雕几案和各類筆架、筆筒、茶托、柺杖等物件上的雕刻紋樣。
掌櫃是一位上了年紀的和藹老人,絲毫沒有因為石清是個孩童而輕慢他,娓娓地向他介紹起自己的作品。
“白水木雕,源於商周以前。至我這一代,已經傳承了數十代。當年,太宗皇帝御用的至尊九龍案,就是出自我祖父之手!”
石清輕撫著一張松鶴延年翹首馬蹄足長案,愛不釋手。
桌案側面的牙子上,青松勁挺,分立左右,中間三隻仙鶴交頸展翅,直衝雲霄。
雕鏤精緻、刀法繁雜,無論雕、琢、鏤、刻、剔,都十分有力、傳神,粗獷中帶有鮮明的關中特色。
石清問道:“掌櫃,您學了多少年,才達到這種嫻熟的雕刻技術?”
“像你這麼大,我就開始拿起刻刀學藝啦!”掌櫃咧嘴一笑,“優秀的雕刻藝人,能拿刀即刻,動刀之前就已打好腹稿,一鑿、二刻、三打磨,需要手法精準,刀刀利索,錯了一刀,也許作品就成廢品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