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章 狄仁傑力勸女皇,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婁師德再次拜相後,極力向女皇推薦幽州都督狄仁傑為宰相。六十八歲的狄仁傑第二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
神功元年十月,狄仁傑回到洛陽。
第二天,女皇在太初宮貞觀殿召見了他。
狄仁傑頭戴皂色軟幞,腰繫龜帶,腳蹬六合靴,一身明豔豔的紫袍,如垂天紫雲,帶著文官的儒雅和武將的颯爽,英姿勃勃地跨進貞觀殿。
風燭殘年之際,才登上人生巔峰的狄仁傑,躬腰起身都有些艱難,顯然已經老了。
女皇不由得笑道:“見到狄公躬腰,朕就覺得身痛。”
狄仁傑早期的官宦生涯,是在高宗天皇大帝時期。但他不受賞識,一直在底層為官。正是女皇的賞拔,才有了後半生的崛起。
君臣之間,早早就建立起了一份難得的默契。
他叉手道:“君臣之禮,不可僭越。老臣身軀雖老,但骸骨堅挺,依然是陛下可信任的臣子!”
女皇微微頷首,道:“朕為很多功臣賜過紫袍和龜帶,只有在賜給狄公的紫袍上,親筆題過金字。”
狄仁傑笑了,皂色軟幞下,一縷花白的鬢髮也跟著跳躍起來。
他拍了拍腰間,龜帶上繡著“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娟秀飄逸又蒼勁有力的金色行草。
契丹之亂時,女皇派去圍剿的大軍,被李盡忠和孫萬榮擊敗。為了穩定局勢,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安撫河北百姓。
期間,他恪盡職守,招納流亡,開展生產自救,很快就恢復了社會秩序。
前任刺史為了抵禦契丹,盡趨百姓入城,修繕守城器具。狄仁傑到任後,卻讓百姓返田耕作,並派兵保護他們。
許多河北百姓在戰爭中,被迫成為寇援者。戰後,躲藏在山澤野林裡,不敢出來。狄仁傑上書朝廷,請求給予赦免。
赦之則出為良民,不赦則淪落為亂盜。
鑑於幽州遭受的破壞更嚴重,又調狄仁傑為幽州都督。
狄仁傑赴任後,繼續安撫、賑濟當地百姓,修繕軍事設施,整頓生產和社會秩序,化解各民族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兩州百姓爭相立碑頌德。女皇聽聞後,親賜紫袍、龜帶,題寫了這十二個金字。
上官婉兒上前將狄仁傑扶起,給他搬了一張胡凳坐下。
他和女皇都是河東人氏,兩人用鄉音拉起了家常。
“契丹叛周,朕起復王孝傑為清邊道行軍總管,率兵討擊契丹。他親自帶領精銳之士為先鋒,深入寇境,以少御眾,不幸在東硤石谷墜崖而死,朕痛失了一員猛將!”
飛懸旌而西上,擁戎卒以啟行,鳴鼓角於埊中,竦飛劍於天外。
從此以後,大周少了一員忠心護國的猛將,怎不叫人痛心?
狄仁傑戚然道:“王將軍亟立邊功,孤軍深入,後援不至,所以致敗。老臣也十分痛心!”
“吐蕃、突厥、契丹、奚等異族,都是大周多年的勁敵。朕希望,朝中多一些像狄公這樣,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臣子,為大周守好安西四鎮、河西、隴右、劍南、朔方、河東、河北等軍事重鎮!”
提到安西四鎮,狄仁傑似乎想到了什麼。
“昨天,老臣到鸞臺就任,與諸位宰相討論如何維修安西四鎮的軍備,卻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對。他們大多主張廢除安西都護府,將四鎮交由羈縻府州管理,以節省軍資。”
女皇接過上官婉兒奉上的卯山仙茶,吃了一口。
“朕曾經為了節省軍資,捨棄了安西四鎮,當地百姓卻長期遭受著鋒鏑之苦。收復四鎮後,遣軍常駐,雖然軍資增加了,但朕已經整整五年,沒有接到來自西域的戰報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