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章 蘇安恆二上辭書,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小事!”

“朕修法門,得來世之福;卿修長生,獲益於今生。天下佛道之爭,爭了那麼多年了,誰得出了一個結果?”

“佛道之爭其實從未停過。它們在多年的鬥爭中,並沒有因一方強大,另一方隨之湮滅,反而相異互補、相斥互融,各自開花結果。”

儒道思想在多年的交融中,早已成為一家。

儒家倡導仁義、倡導有為、倡導拿得起;而道家倡導不仁、倡導無為、倡導放得下。

世人多崇尚儒道雙修,得意的時候,可以做個儒家;失意的時候,可以做個道家。

隨著佛教興起,與儒道兩派的交融中,相互影響,滲透合一。

道教漸漸吸收了佛教的因緣業報、三世輪迴、涅盤滅度等思想;佛教在中原也呈老莊化傾向,常常借用道家“本無”、“自然”等概念,來表示佛教“緣起性空”的基本思想。

如果你的人生不幸走到絕望的地步,還可以選擇做一個佛家。

女皇道:“是啊!朕推崇的華嚴宗、禪宗、法華宗、律宗等教派,與初從天竺傳過來的佛教,早已不一樣了!”

“佛教講 ‘無我’、 ‘無生’,道教講 ‘真我’、 ‘無死’;佛教講 ‘因緣而有’,道教講 ‘自然之化’。孔、老、釋迦,誰不是至聖呢?”

女皇的笑容漸漸凝結了,眉眼微垂之間,欲說還休。

“朕禮佛數十載,這幾年,寤而轉求仙道!有時候,真希望自己像法華宗的慧思法師一樣,發願先成神仙再成佛!”

葉法善天師撫須而笑。

“人生在世,如浮雲朝露,得失榮枯皆是虛幻。若說有求,無病即第一利,知足即第一富,善友即第一厚,無為即第一安,此外,還有什麼可奢求的呢?”

“數年前,洞真先生曾嚴厲地批評朕,說朕早年殺戮太重,落了承負之災,導致大病小病不斷,大周也是兵連禍結,災害迭起。雖說,他在嵩山投放了除罪金簡,但終究未對症下藥,不知朕之心疾究竟在何處。”

“洞真先生說得沒錯,道家歷來有善惡承負之說,除去一份罪惡,便多一分心安神泰!”

萬振法師是胡慧超法師的得意門生,葉法善天師跟他習道六年,排資論輩,胡慧超法師也是他的師祖。

胡慧超法師投符告簡後,女皇賜了一首《贈胡法師詩》。

詩曰:“高人葉高志,山服往山家。迢迢間風月,去去隔煙霞。碧岫窺玄洞,玉灶煉丹砂。今日星津上,延首望靈槎。”

他來去匆匆,並沒有在字裡行間,讀懂女皇真正的心聲。

如今,萬振法師已經尸解人間,魂歸西山天寶洞。胡慧超法師雲數百歲,棲隱於世外,無暇助她除去心腹之疾。

女皇道:“修仙者服食不終之藥,就可獲得無疆之壽。朕吃了那麼多太清延齡丹、玉清駐顏丹、太一黃老丹,數不勝數,為何不能得長生久視之道呢?”

葉法善天師會心一笑。

“不行清風,哪得細雨?陛下不知,道家玄修,如赤雀翔於溟海之中,若踏浪而過,彼岸就是蓬壺;若葬身滄海,彼岸就是冥府。不是每一位修仙者,都能得長生久視之道的。”

“朕知道,若不修真悟道,難入不死不滅之境。朕不求無疆之壽,上天許我兩百陽壽即可。難道,這個要求也難以達到嗎?”

她天真地以為,自己增加了兩百陽壽,就會像嵩山慧安禪師那樣不染俗塵,壽元無量。朝中大臣和蘇安恆等人,也不會要求她讓位太子了。

世人都說,慧安禪師春秋一百二十多歲了。

女皇迎到他洛陽講經說法時,曾經問他:“國師甲子多少?”

慧安禪師說:“我記不得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一顧傾人城

亦傾藍

嫡女驚華:傾世小魔妃

紫涵雨

開元帝師

子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