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2章 武隆基被迫成婚,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女皇連年居於洛陽,不知為何,近年來總愛提起一些長安往事。
自從有了歸政於唐的想法,長安就像故土一般,頻頻出現在她的心裡、夢裡、話語裡。
某日,她突然在朝堂上提出,想回到關中看看。
老臣們頓時明白了,高宗天皇大帝駕崩以後,女皇再也沒有回過長安。她是真的想念長安了。
大足元年十月三日,女皇帶領太子、諸王、皇子和百官向西行去,路上走了十九日,終於抵達關中。
途中,她豁然開悟,覺得成州大獄出現佛跡是個天大的笑話,天子大駕剛剛進入長安城,就宣佈大赦天下,改元長安。
這既是此次長安之行的紀念,也表達了天下已長治久安的欣喜。
回到久別的大明宮,女皇不顧舟車勞頓,拉著上官婉兒,拄著龍杖,從含元殿的龍尾道開始,仔仔細細把各處宮殿都走了一遍。
大明宮,承載了她全部的青春記憶。回到這裡,好像又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年代。
離開二十餘年,這裡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依然堂皇富麗、巍峨肅立。
外朝含元殿,左翔鸞,右棲鳳,重簷廡殿雕樑畫棟,氣象森嚴,高高聳立於三層臺基之上。
眇眇之身,立在簷下,何其微小。
這裡是舉行國家大朝賀的地方。每逢元正、冬至,高宗天皇大帝也會光臨此殿,宮懸鼓吹,車輅輿輦,曲直華蓋,警蹕侍衛。
遙想當年,萬國衣冠,堂堂之陣,氣勢威武地跪拜在含元殿的丹墀前,共同朝參大唐天子。
正是在這裡,高宗天皇大帝冊封她為大唐皇后,親手給她戴上了紫金翟鳳珠冠。
中朝宣政殿,在含元殿的北面,歇山重簷,雕樑繡柱,莊嚴恢宏,是高宗天皇大帝日常聽政之處,也是她首次垂簾聽政,代行國事的地方。
貴為大唐天后的她,在此舌戰群臣,積極推行她的《建言十二事》,為大唐繁榮提出了全域性性的政治主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和百姓的支援。
大唐邊防,由進攻轉為防守,國家的重心全面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在這裡,高宗天皇大帝簽發了攻佔平壤,覆滅高句麗的戰書;下發了破西突厥,設定昆陵、蒙池都護府的敕旨。
在這裡,他徹夜召集長孫無忌、李積等老臣,逐條逐句修訂《永徽律》,撰成三十卷的《唐律疏議》頒行天下,大唐全面進入了嚴苛的法治時代。
往事如煙,隨風而逝。
只有高宗天皇大帝坐過的楠木髹金雲龍龍榻,依然靜靜地擺放在華麗的大殿上。
女皇伸出手,輕輕撫摸著芥黃色織錦坐墊上的曲花龍紋。
故人的餘溫早已散去,絲綢特有的微涼,從她的指尖緩緩傳遞到心頭。兩行熱淚,順著臉頰無聲地滾落。
“您走了十八年了,卻從來沒有出現在朕的夢中。”女皇泫然慟哭起來。
上官婉兒哀聲道:“陛下,高宗天皇大帝的陵寢在長安,您在洛陽,他怎能出現在您的夢中呢?”
“大唐江山,朕幫您管得好好的,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朕感到十分疲累,只想把江山還給孩子們。如果哪天,我們在九泉之下相見,請莫責怪朕當年的任性!”
上官婉兒默默地退到帷簾之後。
這麼多年,女皇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沉重的江山社稷,內心堆積了多少滄桑和煩憂。她一人流淚,才換來了大週三千七百一十四萬百姓的歡顏。
哭夠了,她還是那個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的女皇。
在龍榻上坐了許久,女皇的情緒才漸漸平息下來。
上官婉兒扶著她緩緩走出宣政殿。
年幼的李弘和李賢,驀然從她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