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蝴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7節,穿到古代搞建設,風中蝴蝶,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家人這趟護送家主骨灰回去後,將留在老家定居。
這趟北上唐地的五艘船都是大船,最小的噸位有三千噸,由水師營計程車兵操縱,大船航駛了半天,才從河海交匯口進入大海。
這時是八月中旬,正是秋高氣爽之時,海上風小,海水湛藍,一望無際,一群海鷗在船桅頂端盤旋。站在船頭,只見海天一色,如果不是大船前行劈出浪花,都要以為是靜止在其中。
鄭鈺銘上了船後就呆在自己的船艙辦他的公務,吳王笙夫妻站在大船頂樓欣賞海景,吳王笙喝了防止暈船的藥,一直神氣活現,跟他從康城坐船來南埠的樣子完全兩樣。
王頡、公孫盤和大部分學子都站在船舷旁邊,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對著海面指指點點,每有海豚追逐帆船,他們都會發出驚奇歡呼聲,平時的斯文樣在此時都不能保持。
“又美又壯觀,吾輩在其中顯得太渺小了。”王頡看著海景感概,他周遊了幾十個諸侯國,到過海邊看過大海,但在海上乘船卻是第一次。
“公孫倒不覺渺小。”公孫盤搖搖頭反駁:“大海雖大,淹不得高山。吾輩渺小,卻可攀爬高山,造器具遊走大海,公孫認為,吾輩雖小卻是萬物之靈,大地主宰。”
王頡聽完連連點頭:“公孫司長所言極是,吾輩正是掌握造器之術,才可以在大海中行走自如。”王頡本來提倡以禮書治國,在蔚山教學四年,受蔚山偏重匠人的影響,開始重視理數,去前,南學院開設了數理科目。
“不至大海不知何為寬廣,學生原來是井底之蛙。”一位手上隨時拿著炭筆和筆記本的學子低頭記著他所聽所看到的。學子是南報撰稿人,是南學院二界學子。這次去唐地,是去採訪民生的。他的撰稿人身份,相當於二十一世紀的記者,船上還位文匯報撰稿人,跟他是同行。
“所以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親歷躬行,參證精思方成大才。”王頡做導師做習慣了,隨時對學生諄諄教誨。
楊賀和符疇、衛仲三人都名列北學院前十,三人都在去唐地實習的名單上。楊賀從船艙出來,到船舷轉了一圈,只找到衛仲,發現沒有符疇的身影,楊賀不由開始擔心。
蔚山魁吉行刺事件發生後,符疇脫口指認出唐王是主謀。這事經南北兩大報紙報道後,符疇開始不安。吳國向唐出兵後,符疇從不安變得沉默。到他的導師季圖屍首和導師一家大小都被送至南埠後,符疇崩潰了。符疇心底不認為自己在刺殺現場指證出唐王是個錯誤,不過指證出主謀導致的後果卻在折磨著他。導師被逼自殺,一家大小作為罪人被送到吳國,唐國因此被兼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