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機N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節,重生六零紀事,打字機N號,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場席捲了整個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 影響了2000多萬知識青年的一生,並且對整個社會也造成了巨大影響。
當年的知青, 多數人都受過初中或高中的教育,也有極少數人受過大學或大學以上教育,他們一部分人是正真保含著想要更好建設國家的願望自願下鄉, 有一部分是被迫下鄉,類似那些文革中被批鬥的城裡人,他們的子女基本只有下鄉一條路可走。
無論是自願還被迫,離開熟悉的長輩和熟悉的生活環境,去一個艱苦貧瘠的土地上奮鬥, 激情過後, 就是無盡的恐慌和後悔, 幾乎所有下鄉的知青,他們之後的人生就是在回城的路上絞盡腦汁。
幾年過去, 回城的希望似乎越發渺茫,當初的知青又到了結婚生子的年齡,在七九年, 當局同意知青返鄉時,許多當年離開父母時的孩子,都已經結婚生子,在異鄉組建了新的家庭。
回城的政令一下達,已經熄了回城之心的知青又燃起了希望,一邊是富裕的大都市和父母,一邊是回城無望後娶得妻子,生的兒女,更多的人,選擇了前者,拋棄了後者。
多少的家庭支離破碎,多少孩子才剛出生,就失去了母親或是父親,又有多少知青為了透過稽核,拿到回城的通行證,付出了許多難以言說的代價。
知青回城的影響,直到之後幾年都還持續著。可以說,知青下鄉運動像一道傷痕,在歷史的程序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多少血和淚,淹沒中國的土地上。
“她成了大學生了,看不上我兒子了,我也可以理解,咱也不是那種不要臉的人,她不想回去,我也不會硬拖著不放。”
伸手不見五指的包房內,只有老太太略帶滄桑的聲音在房間內迴盪,言語間的悲涼不禁讓人心頭一緊。
“可是都是當媽的人,她怎麼可以這麼狠心,連臭臭都不肯見一面。臭臭長這麼大,她就奶了孩子一個月,做完月子就急匆匆地去大學報到,這孩子就是我用農場的羊奶和米糊糊喂大的,臭臭今年過完年就三歲了,只在照片上見過他媽的樣子。”
老太太的話語中帶著啜泣,抱緊懷裡的小孫子,既憐惜又迷茫。
孩子才這麼小就沒了媽,以後可怎麼辦啊。
大傢伙都不知道該怎麼安慰老太太,翁老太現在需要的也不是別人的安慰,她只是想把心中的鬱氣講出來,現在,她需要的只是一個聽眾。
江一留不知道那個叫秀秀的女人是不是像老太太口中那樣賢惠善良,站在她的角度,背井離鄉,離開了生長的土地,離開了父母家人,現在有機會能夠回到自己長大的故鄉,還是海城這個發達的大都市,似乎可以理解。
但是無法原諒。
當初結婚是兩個人的事,翁奶奶和她的兒子也沒有脅迫她,甚至兩人還給她安排了工作,支援她回海城上大學。她在回到海城上大學後,有無數個機會寫信或是發電報告訴老太太她不想回去這件事,而不是拖了整整兩年,等老太太來海城後,才告訴老太太自己的決定,白白耽擱老太太一家這麼多年。
要是沒有老太太來海城這件事,她是不是還想一直瞞下去。
在這件事上,最無辜的把秀秀當做親生閨女疼愛的老太太,是還不知情的老太太的兒子,是還懵懵懂懂的臭臭。
知青下鄉,是時代的不可抗力造成的,六十年代,連續的饑荒,單一的經濟體制暴露出來的知識青年就業問題,以及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援建專案的流產所造成的大規模裁員,城市就業壓力越來越大。
而且戰後瘋狂增長的人口數量,城鄉人口以幾何方式倍增,在六十年代,越來越多的知識青年無法就業。
知青下鄉的計劃,減少了城鎮人口,支援了農業生產和邊疆建設。可以說,在那個時代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