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塵瞭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9章 前奏,三國之雄漢重鑄,無塵瞭然,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個多月的時間,有萬數士子趕到了成都長安荊州三地。
其中包括飽讀詩書,明通經學者。也有武藝高強,熟知軍略的。更有精通機巧之術,善於農事的人。
即使曹丕和孫權兩方有意攔截,也始終擋不住士子心中迫切的願望。
數萬名士子信心滿懷,滿是憧憬的參加了這一次科舉考試。
這次科舉考試傾注了重大精力,從這數萬名各類與試者當中,長安會場,荊州會場及成都會場。
三大會場依照比例選取人才,博士科和武功科共選出六十人。工匠科和農科共舉一百二十人。
三大會場共計選拔出五百四十人,其餘排名靠後者一律排除在外。
不論在什麼時候,這樣的選拔結局都是殘酷的。
沒有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機構能無限制的要人。一群人中終究只有幾個人。
“世子,科舉大事已經結束,所有成績和上榜者名單已經全部送到。”諸葛亮道。
“此次選拔,共選拔出了五百四十名舉子,博士科和武功科共計一百八十人,工匠科和農事科共有三百六十人。”
“眼下這些人都聚集在長安,成都,荊州三大會場之中。等待著分配。”
諸葛亮對劉安道:“這麼多人滯留在那裡,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做出安排,麻煩會很大。”
“一則時間久了,會讓與會計程車子覺得,我們不過是沽名釣譽,根本沒有想讓他們就此進入仕途的意思。”
“那我們透過此舉籠絡天下人心的意圖,也就完全破產了。”
“二則,這麼多人都淤積在這三個地方,很多人都是外來者。久而久之難免會出問題。”諸葛亮道。
劉安看向諸葛亮,慢慢說道:“關於這件事情我早就設想過了。”
諸葛亮手中羽扇輕搖,聽著劉安說。
劉安:“這些士子經過考核,雖然是勝出者,才華得到一定肯定。但並不是全面的。”
“能讀書,但不一定能做實事。”
“工匠科和農事科還好說,武功科和博士科卻猶要重視。”
科舉制面世,選拔的人不要紙上談兵,不但要有真才實學,更要能腳踏實地的去做實事。
這是劉安改良科舉制的目的。
劉安道:“博士科和武功科這兩科的各前十名,博士科送往各地任職縣令,頂替老弱庸碌者,授從七品,其餘人等授縣丞之職,授八品銜。”
“這些人以三年為期,三年之內若在職政績卓著,可酌情予以提拔。無則原職留任。”
“武功科前五名,授從七品銜,領都尉職,其餘人等皆授八品,領司馬職。”
“武功科的所有人員都要送往漢中屯兵處,一段時間之後才能派往各地軍中任職。”
“其升調貶謫,皆依軍功而定。”
“工匠科和農事科,除了安排到各大工場之外,可以安排到各相關機構。”
“各前五名授從七品,其餘也皆授八品!”
“立即將這個安排傳達到長安和荊州”劉安道。
“同時要向所有士子講明我們改革後的官制等級,以免引起誤會。”
“喏!”
從江東而來計程車子,也多多少少帶來了,之前衛溫率船隊從海上返回的訊息。
別人對此不以為意,而劉安聽聞之後卻是有了一番思考。
別人不知道衛溫去的是哪兒,他又豈能不知!
歷史上孫權派衛溫去找的是夷州和亶州。
夷州就是臺灣,而亶州一說人猜測為菲律賓群島。
衛溫只到達了夷州,而並沒有找到亶州。
劉安完全相信,現在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