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9章 義勇大社,明朝的現代化改造,鵲喜,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壯大社兵的事很快有了機會。
二月十六,推官黃澎豎白旗於曹門,白旗上寫著一行大字:“汴梁豪傑願從吾遊者,立此旗下。”
郡王、鄉紳、士民、商賈等紛紛響應,短短兩日便有上萬人參與,黃澎將計劃將此與王燮創立的社兵相結合,為義勇大社。
當初王燮創辦的社兵是以每坊招社兵五十,城內有八十四坊,共計有四千二百人。結為義勇大社後,每坊社兵員額擴充為兩百。
當然,這是紙面上的資料,參加義勇大社的人員組成複雜,目的也各不相同。比如官紳是藉此邀名,商賈是想抱團取暖,而大多數的市民純粹是抱著混兩頓飯的想法參與進來的。
城池被圍至此時,糧價一路飆升至米麥每石五兩銀子,雜糧每石四兩的高價。即便是如此高價,糧商也紛紛關門閉戶,到了有價無市的地步。
這種情況下,餘誠掌握的興業坊社因為經常拿糧食補貼社兵成了香餑餑,讓付應平輕輕鬆鬆就招了兩百多人。
這些人中餘誠挑了三十個老實本分的充實到護衛隊中,由劉二牛指揮。
作為護衛自然要長居餘府,餘府的格局也由此做了調整。餘誠所居的堂屋不變,楊念母子與晴兒住西廂房,劉二牛、付應平、徐望還有七名親信護衛搬到內院住東廂房,李蘭芝依舊住角院。
外院的三間倒座房成為了新招護衛們的居所,裡邊除了上下床,就只能擺的下一張長桌。
就在餘府手忙腳亂收拾的時候,李光壂上門來訪。餘誠接到訊息迎出去,笑著拱手道:“恭喜恭喜,如今得叫李總巡了。”
李光壂苦笑搖頭:“也是苦差事啊!”
新成立的義勇大社,照舊還是劃作五營,分別叫前茅、中權、後勁、左翼、右翼。
李光壂原來分管曹門左所總社,王燮離開後,接掌社兵這一攤子的黃澎對李光壂依舊器重無比。這次社兵擴為義勇大社,黃澎又點名李光壂做了義勇大社總社兼管總巡事。
餘誠執掌的興業坊依舊還在左翼,由守備程丹統領。左翼的主力大多是徽、杭商人,其中不少與無雙閣都有業務往來,所以餘誠在左翼的人際關係相當不錯。
唯一不爽的是掌書記張堅當了義勇大社的紀正,負責監管社兵軍紀,以後少不得要指手畫腳。
兩人一起往裡走,李光壂看到前院排成兩隊的護衛,疑惑道:“這是在做什麼?”
餘誠道:“這是新招的護衛,剛來到餘府,要將全身上下清洗乾淨才行。”
李光壂笑道:“聽說社兵剛組建的時候,你從災民裡招募青壯,招進來第一件事也是要讓他們用熱水洗個通透。當時都在傳你恨不能把他們扔進鍋裡煮一煮,看來此言非虛啊。”
“坊間傳言,總是會誇張些。”
這次招募的護衛都是普通市民,比之當初的流民衛生情況好得太多了。
“就是這麼多人洗熱水澡,要費不少乾柴吧?”
餘誠愣了一下,道:“還好還好,前段時間收了不少舊傢俱,有些不堪用的正好拆了燒火。”
這其實是假話,那些傢俱已經全部拉到現代了。至於燒水,那用的是煤氣罐。
“燒柴?”李光壂道:“那可都是用糧食換來的,餘社長不心疼嗎?”
餘誠道:“當初用糧食換傢俱,本意就是給城內乏糧的鄉親們一條路子。可惜,前幾日那些糧食都被巡撫衙門的人徵收了。”
李光壂打個哈哈,兩人進了堂屋,巧兒將茶水奉上。
李光壂直入主題:“如今城內缺糧,有不少人家已經斷炊。我準備進言官府,在城內施粥,餘社長以為如何?”
餘誠拍掌道:“總巡心繫城內百姓,這是好事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