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5章 餘家軍,明朝的現代化改造,鵲喜,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軍隊整編後,還需一個正式的名號。李光壂等一眾文人裝聾作啞,朱呈祥等一眾武夫抓耳撓腮,想出一個個自認為威武霸氣的名號,然後互相嫌棄否決。
餘誠提出的義勇軍也被眾人委婉的表示毫無特色從而否決,最後餘誠一拍桌子,定了,就叫“餘家軍”!
餘誠為餘家軍總司令,是最高長官;朱呈祥為總指揮,作為餘誠的副手主持軍隊日常工作。
或許是已經被團長、營長、連長這類稱呼搞麻木了,對於總司令和總指揮這兩個稱號各級軍官也都沒有異議。當然,在這方面餘誠乾綱獨斷,有異議也沒用。
此時剛整編過的餘家軍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是最脆弱的時候。餘誠迫不得已,又在劉家灣多待了三天,方便各級軍官熟悉部隊。
為了激勵剛經過整編的軍心,餘誠發放了第一個月的軍餉,士兵每人一兩五錢,軍官根據等級各不相同。就連被裁撤下來計程車兵,每人也領了一兩銀子作為安撫,稱為退伍費。
領了軍餉後,整個部隊活力四射,各種訓練搞得熱火朝天,讓餘誠感慨果然還是金錢的魅力高。
三天後,部隊準時出發,繼續向南行進。
此時已經進入南陽府與汝寧府交界之處,靠近桐柏山區。道路年久失修,行進速度慢了許多。
南陽是個好地方,餘誠曾經動過佔據南陽的念頭。可惜南陽雖是盆地,卻無險可守。另一方面,李自成的闖軍在河南橫衝直撞,南陽一直是李自成與朝廷官軍爭鋒的焦點之一,餘誠也只能暫時放棄。
相比流民遍地的河南,還是兩湖地區更適合經營。如今的湖廣地區雖然還在朝廷治下,但統治已經搖搖欲墜。李自成頓兵汝寧府,隨時可能殺入湖廣;張獻忠太湖練兵,眼睛也一直瞄著湖廣。
從朱仙鎮敗退回的左良玉在南陽待了沒多久,又退到了襄陽,收集潰軍。這位平賊將軍的麾下士兵,為禍比匪更甚,襄陽百姓恨之入骨。
不過餘誠的目標也不是位置絕佳的襄陽,倒不是擔心襄陽城外的左良玉,而是因為李自成。看過歷史的餘誠清楚,李自成擊敗孫傳庭後就會進軍襄陽,稱王建制。如果自己將襄陽拿下,那少不得要和李自成碰一碰。
這與自己的戰略規劃有衝突,現階段餘誠全指著李自成與張獻忠吸引官軍的火力,好給自己爭取寶貴的發展時間。
所以此次行程的終點是荊州,拿下荊州,掌控長江上游。等李自成進犯京城後,局勢一有變動,餘誠既可領軍順江而下直入武昌,也可揮師北上佔據襄陽,牢牢掌握戰略主動權。
“有動靜!”
陳達握緊手中長槍,警惕的朝西望去。
手下士兵將信將疑的戒備起來,官軍出身的副連長姚興宗側耳細聽片刻,道:“似乎是有打鬥聲。”
“走,看看去!”作為先遣連,為大軍探查道路的同時,也要時刻關注有沒有敵情或者其他可能影響到大軍的情況。
百十號人在陳達的帶領下奔上不遠處的山坡,果然看到有一小隊騎兵正在圍攻幾個老百姓。
那百姓中有一青年,手中一杆長槍使得神出鬼沒,地上躺著的四具屍體就是明證。
以步對騎,還能造成如此殺傷,一方面是青年武藝高強又佔據地利,依託兩棵柳樹避免敵人合圍,另一方面則是敵人作戰技能生疏,與其說是騎兵,不如說是騎馬步兵才對。
那幾個騎兵身穿粗布衣物,揮舞著刀子只是咋呼,卻不敢真衝上去。
陳達拿著望遠鏡仔細觀察,看到持槍青年身後一個瘦瘦的小老頭,不禁輕“咦”了一聲。
姚興宗也拿著望遠鏡,不過他觀察的是那幾個騎兵:“不是官軍,應該是哪股賊…義軍,能有這麼多馬,肯定也是大營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