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百五十章 議和,從驛卒開始當皇帝,秋來2,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缺乏足夠的估計,在攘外以及安內的抉擇當中猶豫不決。

總想著兩手託所有,可有些事情,同時進行只能是一地雞毛。

可最終是剿兵難撤,敵國生心,如何能兼顧安內與攘外?

崇禎看著楊嗣昌道:“你是說皇太極會配合賀今朝出兵?”

“極有可能。”

“那我大明應該如何處置?”

面對崇禎的詢問,一向機敏的楊嗣昌並沒有給出肯定的回答,而是講了講歷史的例子。

東漢建武時期,月蝕火星,當年無事,次年匈奴八大部大人呼韓邪單于向大汗求和。

光武帝把此事交給公卿商議,公卿們都認為天下初定中國空虛,夷人是假裝不知道,絕不能答應議和。

但是五官中郎將耿國力排眾議,引用漢宣武帝舊事(呼韓邪單于歸漢,引眾南渡陰山附近)。

主張接納單于的議和請求,以此率領四夷完復邊郡,被光武帝採納。

緊接著楊嗣昌又舉例子說唐憲宗時月蝕瑩惑,當年魏博鎮田興來降,李絳請求推心置腹撫納結以大恩。

唐憲宗採納這個建議,派人到魏博鎮宣慰,以錢百十萬緡犒賞士卒,六州百姓減免一年的賦稅。

不等朝臣喝問,楊嗣昌又舉了一個相反的例子。

那就是宋朝七月月蝕熒惑,次年興師滅北漢,徵契丹連戰連敗,宰相上書說攘外先安內。

楊嗣昌的言論一出,舉朝譁然。

就華夏傳統政治皆是注重以史為鑑。

明朝君臣對於宋朝處理遼、金的關係頻頻失誤十分滴敏感,因此對後金的議和一直諱莫如深。

楊嗣昌借古喻今,不就是想與大清議和,專心安內嗎?

這讓注重夷夏之辨的官員十分的難受!

當然後續清廷入關後,這群人還不是十分的痛快,給大清名正言順找出了理由?

楊嗣昌的這幾個例子,當即就有人站出來,指責他別有用心,屢次引用歷史典故別有用心。

引用漢光武帝招撫塞外匈奴的故事,就是想要與清人互市封賞。

引用唐憲宗宣慰魏博鎮故事,企圖藉此伸張招撫清人之說,是國賊。

引用宋朝接連戰敗的故事,企圖藉此伸張不可對外用兵之說。

堂堂大明的兵部尚書,竟然如此與清人一條心,實在是該死。

一向能言善辯的楊嗣昌對於這些指責根本不在意,而是主張為了確保“安內”能夠順利進行,不妨暫時對清議和。

反正賀今朝與皇太極之間雖然結為盟友,又是兒女親家。

可皇太極一直都沒有把閨女送過去,他們之間的聯盟沒有那麼可靠。

只要大明稍微露出點意思來,皇太極與賀今朝之間沒有信任基礎,隔閡自然就產生了。

那對於大明就是極為有利的,不過是暫且假裝議和,就跟那些流寇假裝投降大明一樣的效果。

結果又被人指責說我敦敦大明,豈能做出如此屑小的事情來,簡直是有辱大明國威。

對於這種不知變通卻身居高位的人,楊嗣昌也懶得跟他們爭辯。

只要目的達到了,最終還不是有一大群人幫你找理由,飽讀詩書之人,不是很擅長幹這種事嗎?

崇禎也在思索這件事的可行性,畢竟不是楊嗣昌第一個人提出議和的思路。

崇禎剛登基,皇太極差人捎信說議和的事,後面給袁崇煥寫信說以大淩河、三岔河為界。

條件過於苛刻,直接被袁崇煥拒絕!

再加上皇太極遠征山西的時候與宣府巡撫簽訂盟約,什麼世世子孫永享太平之類的,然後被崇禎給罷了官。

前兩年高起潛就派個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駙馬太野太茶!長公主要不換個寵?

糖醋錦鯉

從驛卒開始當皇帝李自成

秋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