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百五十七章 三方打算,從驛卒開始當皇帝,秋來2,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帝師怎麼了?
該不鳥你就不鳥你。
結果崇禎的另一個老師詹事文震孟也寫了一份奏疏,分析皇陵震動。
他認為大明皇陵被毀乃是千古未有之奇變,主要是有以下四點原有。
首先是皇帝在處置閹黨上果斷,使得日月重光,但由於邊疆失事致使皇帝懷疑,身邊有小人環伺到今日。
二是因為猜疑越發的深,朝臣當中不得片刻休息。
縉紳奢靡,士子唏噓,商旅不暢,百工失業,本來大明一副勃勃生機萬物進發的模樣,忽然全都沒了。
三是邊事既壞,修舉無謀,兵不精而自增,餉隨兵而日益,餉益則賦重,賦重則刑繁;
【講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蘋果均可。】
加上天災頻發,百姓饑饉,無食無衣又受到官吏鞭撻,使得愁苦之氣沖天;
四是將無紀律,兵無行伍,銀殺劫掠慘不可言,尾賊而莫敢奮臂,所殺之人皆是良民。
文震孟作為飽學之士,文筆斐然,極力勸說崇禎下發罪己詔,順便把讓皇帝下罪己詔的緣由都點到閣臣身上去。
此奏疏看的崇禎極為讚歎,再傳給內閣與六部看。
溫體仁則是置之不理,他忙著給太監下跪,讓他們在皇帝面前給吳振纓說好話,不要被處斬,改為戍邊。
溫體仁數次屈膝太監,被其餘內閣成員認為是閣體掃地。
但基於溫體仁的為人,閣老們也懶得當面指責,只是在背後表示對他不屑。
堂堂大明首輔,官員的魁首,讀書人的榜樣,竟然給一幫死太監下跪,還不止一次,簡直是厚顏無恥之徒。
眼前人的相互勾結,崇禎絲毫不知,還在思考罪己詔的事。
鳳陽皇陵事件,閣臣溫體仁、王應熊也脫不了干係,這兩人全都是仗著他們的關係胡作非為。
然後溫體仁為了掩蓋過失,差言官把事前發出預警的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勒令他致仕。
給事中許譽卿在潁州實現後就請求朝廷緊急調兵五千防守鳳陽,但是被溫體仁拒絕採納。
此番他開始上奏張鳳翼尸位素餐,內閣閣臣溫體仁、王應雄玩寇速禍。
崇禎卻認為這是苛求,反而親自下場譴責許譽卿。
然後言關門激動了,紛紛彈劾溫王二人相互包庇,皇陵被毀,近日來輔臣上朝絲毫沒有席藁gao待罪的意思。
溫體仁一向忌憚許譽卿,對他如此嚴厲的彈劾恨之入骨,慫恿他人攻擊許譽卿,便趁機擬旨,給他降職。
崇禎自是相信溫體仁的,見到有人彈劾許譽卿,還有溫體仁送上來的票擬,直接把降職劃去,改為革職。
溫體仁、王應雄本以為事情終了,矇混過關,但皇陵被毀發生後,楊一鵬、吳振纓遲遲不上報真相。
待到上報後,溫王二人害怕皇帝怪罪,便扣押鳳陽失事的奏疏。
隨即又把收復鳳陽的奏疏先呈給陛下,後把鳳陽失事的補送,並且在票擬的時候輕描澹寫,令巡撫待罪視事。
他們二人再以不處分楊、吳二人使得他們自己不受牽連。
但沒有不透風的牆,言官知道後,更是瘋狂的上書。
楊一鵬鳳陽恢復是二十一日寫的,鳳陽失事是二十八日寫的,天下有未曾失事,就先恢復的道理嗎?
原來是王應熊把奏疏的日子做了塗改,欺誑皇帝。
王應熊有恃無恐,只承認票擬是偶然失誤,絕不是故意的,你們這些言官是汙衊本閣臣。
他屢屢上書辯解,說他與楊一鵬是鵬比之名而無鵬比之實,還拿溫體仁做類比。
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