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三十六章 如何分田,從驛卒開始當皇帝,秋來2,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大明從七品照磨丘之陶、舉人吉珪、縣衙禮房楊玉休,三人在賀今朝的介紹下,相互認識。
分田的事情非同小可,可是作為全場唯一當過官的丘之陶而言,起義軍內部稱呼頗為混亂,以前主公盤子小,倒是無所謂。
可現在盤子大了,就得走向正規化,這才是急需改變的。
但賀今朝此時還沉浸在分田當中的事情,丘之陶覺得還是等此事了,再詳談這個編制的事情。
縱然是緩稱王,這個編制也不能不制定一二。
“楊玉休你是本地人,對於這些土地的產出想必是有了解的,你先說說。”
聽到賀今朝率先點名,楊玉休再次行禮道:
“好叫主公知曉,在河曲一個壯丁耕田三十五畝,每畝收麥大概在一石往上,夏麥秋粟合起來便是每畝兩石。”
一畝產糧大概在一百二十斤左右,也是種兩茬輪種。
這只是西北河曲等地的估算,並不包含南方的水稻。
賀今朝仔細回憶上課的時候,聽老師說陝北的南泥灣開荒,紅薯土豆一起上,畝產還不到一百斤。
現在這個時期,旱地產出會更少。
“旱地大多每畝產出多少?”
“2鬥起,最高不超過6鬥,大部分都在2-4鬥之間。”
一石是十鬥。
良田產十鬥,旱地只能產五分之一。
賀今朝已經想到了很低,但沒想到會這麼低。
比較後世畝產500斤往上,還是各種方面的差距。
“是脫粒還是帶皮的?”
楊玉休瞪著眼睛道:“主公,你沒種過地嘛,自是帶皮的,還是良田,旱地則沒法產出如此多,當然收稅也不要帶皮的。”
“那你們可聽說過番薯?”
“倒是聽聞過,傳言這玩意產量極高,容易在旱地種植。”丘之陶整理文書自是見過:
“但是我聽晉商的人說,並不是如同書上的一樣,還需要仔細選種。”
“按照你們的估算,要讓一家四口人吃飽飯,需要耕種多少畝田地?”
“至少要二十畝,每畝還必須只能上交明初的二斗租,最高不能超過三鬥。”
“二十畝地?”賀今朝一時間有些懷疑:“就靠四個人純人力種的過來嗎?”
不是賀今朝對此懷疑,用拖拉機種二十畝地,那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剛才他聽楊玉休一個人種三十五畝地,就覺得像是在吹牛逼了。
除非是粗耕。
對於農業方面賀今朝確實不是很清楚,但至少要達到新中國六十年代的水平,不僅要引進高產的紅薯。
還要政權下到村裡,大修水利,動員百姓搞農肥綠肥。
現在的大明一個條件都不具備,只能想法子多提高田地的畝數,來補充畝產的低劣。
這些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對了,如今山西一石糧折銀多少?”
“至少一兩以上。”
丘之陶想也沒想:“若是山西今年動亂不停,我們再不種糧,糧價只會高,不會低。”
“行,既然分田,那就要要分為旱地和良田,良田總歸才兩萬畝,旱地確有二十萬畝。”
賀今朝按照明初戶口和土地進行對比,平均也就一人四畝地的樣子。
這還是將近二百多年又開墾了許多。
“都說說如何分?”
賀今朝話音落下,這良田著實是太少了,誰得良田,誰得旱地啊?
按照功勞分?
可是按照賀今朝的分法,男女老幼都有份。
“主公,莫不如良田每人分兩畝,這樣就有一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