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章 鄭和下西洋?,皇明聖孫,西湖遇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74章 鄭和下西洋?
朱元璋的雙眼微微眯起,他本以為自己的治國理念已然完備,但此刻朱雄英的一席話卻如同一股洪流,衝擊著他固有的認知。
可是,永樂朝是個什麼朝?鄭和七下西洋又是怎麼回事?
大航海時代他倒是能透過字面意思大概理解,但是後面說的什麼日本的金山銀山之類的,就完全不理解了日本蕞爾小國,地狹人窮,連用作貨幣的銅錢都需要找大明進口,哪來的什麼金山銀山?這不是開玩笑呢嗎?
至於什麼非洲、美洲,更是不知所云。
“大孫,這日本真有金山銀山?”朱元璋將信將疑地問道。
大明對於日本的情況,其實一直都不瞭解。
實際上,此時的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期的尾聲,當年後醍醐天皇領導的建武新政推翻了鎌倉幕府,試圖恢復天皇的親政,然而由於新政無法滿足武士們的利益,各地叛亂此起彼伏,所以足利氏統治的室町幕府登上了歷史舞臺,室町幕府在京都擁立持明院統的光明天皇,後醍醐天皇則逃往吉野繼續抵抗,整個日本的各地守護大名都選擇各自陣營分裂為了兩撥,開始了上百年的廝殺,這就是南北朝分裂的由來。
而大明立國之初,因為海上交通的混亂,朱元璋主要是透過接收元朝留下的檔案和記錄來了解日本的,然而在元朝,代表日本來外交的,其實是南朝勢力裡面處於九州島的“大覺系”,也就是懷良親王,所以朱元璋由於資訊誤差,始終對於日本的政治局勢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而懷良親王派來的使者,雖然也向朱元璋提供了一些關於日本國內情況的資訊,但這些資訊都是為了維護大覺系的利益,所以都有意隱瞞或歪曲了真相。
在種種錯誤的資訊基礎上,大明對日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是隻承認良懷為日本國王,並與之保持密切的來往,而拒絕接受其他勢力的朝貢和交往,對於日本國內的情況,自然就成了盲人摸象。
“當然,那個什麼日本石見國的銀山,一年就能產八百萬兩白銀,還有佐渡國的金山,一年也能產黃金萬兩。”
朱元璋的雙眸中閃爍著震驚的光芒,他緊緊地盯著陰陽炁海,彷彿要試圖從中看出什麼來。
而董倫和王景等人也是面面相覷,他們無法想象,那個一直被視為貧瘠之地的日本,竟然隱藏著如此巨大的財富。
“大孫,你……你說的可是真的?”朱元璋的聲音都有些顫抖,他努力平復著自己的情緒,但心中的震撼卻難以言表。
“肯定是真的。”
董倫和王景相視一眼,他們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震驚。
他們作為大明的軍機大臣,對於國家的財政狀況自然是瞭解的,如今大明的夏秋兩稅,如果按照銀價換算成白銀的話,有的時候一年都收不上來八百萬兩!
就按去年來算,夏稅收了400萬石糧食,30萬疋絹,4萬錠寶鈔,秋稅收了2400萬石糧食,如果把絹按照04兩白銀/疋的市價,寶鈔就往高了按表面的“1貫大明寶鈔=1000文銅錢=1兩白銀”來算,米價則按03兩白銀/石,加起來一起折成白銀,也就是800多萬兩白銀。
如果這個日本的什麼石見銀山,真能年產這麼多白銀,那就相當於大明的財政收入,直接翻倍了!
翻倍是什麼概念?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現在都可以買買買!
如今聽到朱雄英的話語,他們彷彿看到了一個大明繁榮富強的未來。
“這……這簡直是天大的好訊息!”
董倫在稍遠處激動地低聲說道:“如果日本真的有如此豐富的金銀資源,那簡直就是坐擁寶山而不自知啊。”
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氣,他努力平復著自己內心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