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無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0章 (番外5)元代兵器,江海潛尋,靈犀無翼,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護自身最重要的裝備。我們也知道,歷史上曾出現過重灌的騎兵。

可在蒙古人的實戰中,重灌騎兵並不多見。道理很容易明白。在馬上作戰,不能不顧及戰馬的負荷,所以蒙古騎兵的鞍具大多比較輕巧。

翻查《武備志》,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資料:“其鞍轡輕簡,以便馳騁,重不過七八斤,鞍之雁翅,前豎而後平。故折旋而膊不傷。蹬圓,故足中立而不偏。底闊,故靴易入。綴蹬之革,手揉而不硝,灌以羊脂,故受雨而不斷爛;闊一瑜一寸,長不逮四聰,故立馬轉身至順。”

好了,既然鞍具已經精簡了重量,那麼盔甲就不用“太客氣”了,畢竟是貼身所穿的。

這裡有一張,盔甲的文物圖片。很明顯,盔甲以皮革為主,以鐵片鐵條為輔。盔甲,具體有人甲、馬甲這兩種。

細分下來,人甲有柳葉甲、羅圈甲等型別。馬甲則把戰馬考慮進去,五塊甲片分別負責保護馬匹的額頭、前胸、兩側、後臀。

在中原政權的戰場上,對盾牌的依賴性很強。相對來說,這種防禦性質的裝備,蒙古騎兵很少。一般來說,他們會在攻城之時,才使用一種用柳條、小樹枝編的簡易盾牌。

當然,時移世易。到蒙古人征服中原之後,也設定了步兵。步兵一般由漢軍充任,盾牌就成了必須之物,旁牌、團牌、鐵團牌、柺子木牌、疊盾等盾牌,種類繁多,不一而足。

圖片展示的是一張疊盾,這種盾牌“張則為盾,斂則合而易持”,原理和可以開和的雨傘比較相近。

說完了冷兵器,我們再來說說熱兵器。很多學者認為,從文獻和實物看來,宋金時期是冷兵器向熱兵器的一個過渡,超仁也有同感。

請看圖片,這是一枚球形彈丸,石制的。在“長江口四號”遺址中,我們挖出了很多鉛彈。

作為火器中的彈丸,石制、鉛製、鐵製都是有的。一開始,填裝火藥發射彈丸的容器,是竹筒。

元代的工匠,創造性地用金屬材料製作管形,於是在火器技術方面有了長足進步,造出了金屬的熱兵器——火銃。

火銃的使用原理很簡單,火藥在藥室內燃燒時,會產生一種比較大的氣壓。這種氣壓,能在瞬間射出彈丸,產生很強的殺傷作用。有的火銃形體比較大,必須置放在架子上進行發射。

銅火銃發展到了元朝中、後期,已經十分成熟。為了適應作戰需要,元代統治者們,便組織了專門的火銃軍\/隊,用於實戰。尤其是,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在位期間,國內義軍突起,他便敕令火銃軍隊什伍相聯,佈列於鐵竿山下,護衛上都城池。這種防禦方式,在歷史上從未有過。

毫無疑問,火炮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是中國軍\/事史上的大事。縱然放眼全球,它仍然在世界軍事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今天微課的最後,超仁還想和寶子們分享一下,有關元代造船業的小知識。因為,我們“長江口四號”就是一艘戰船嘛!

且說,元代戰船承襲了宋代先進的造船技術,可以造出載重達四五百噸的大船,用來運送糧食、食鹽、布匹等生活物資。這樣的船,可以走海運,也可以走運河。

再說小船。戰船和運送物資的船隻一樣,基本上襲用宋人的造船技術。忽必烈曾經派專人在江南打造了一千艘戰船,看它的形制,和宋代水軍所用的“蒙衝船”如出一轍。

最後說回到“長江口四號”沉船,這是一艘蒼山船,多為明代水軍所用。

那麼,這艘沉船到底是元軍、明軍,還是元末義軍所用呢?請寶子們拭目以待,持續關注《超仁水下課堂》!

————《超仁水下課堂》第四十六期,“長江口四號”遺址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狂野北美1846

葡萄無牙

大宋:兩個月後穿越,線上急等!

雨景天

大明:從嘉靖末年開始

迎風隨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