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5節,東唐再續,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官的查處,貫徹於他的整個執政歷程中,並非虎頭蛇尾。雖然李曜對於清朝一貫甚無好感,但清朝畢竟是中國最後一個君主制帝國王朝,其所採用的一些政策,對於目前大唐的一些施政,還是頗有借鑑意義。
具體到稅制改革上,實際李曜是打算以稅制改革為切入點或者說突破口,打破很多“封建傳統”,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打破那種“人分貴賤”的特權主義思想。
當初在就讀某校法律系的大學生涯中,李曜其實從未詳細去記什麼法律條款,法律系學生所學的,主要是各個不同法系的法律思想、法理等,而他記得最清楚的,就是三點:一,三權分立;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公權制約、私權自由(無風注:即對於執政、執法者,法無授權即禁止;對於普通民眾,法無禁止即自由。)。
什麼是法律的精神?它是抽象而具體的公平正義,它是體現和實現公平正義的現存的所有的一切。怎樣去實現公平正義?國家公權力以及公權力的掌握者(朝廷、政府)正是為此而存在,一切政府和政府權力存在的合法性不僅僅來自於公民的認可,更重要的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擔當。
假如一個國家的朝廷或政府以公開的方式反對此一原則或是對公開的不公正熟視無睹,那麼這樣的政府就是不正義的、就是不稱職的,它已經成為本質上的“不合法政權”。因為它違背了法律的精神——同時也是人類世代的追求,那就是公平正義。
《新儒論》的問世,是李曜扭轉大唐思想界主流的第一步棋,接下來的稅制改革則是計劃中的第二步棋。而他之所以幹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惜“與中樞群臣、地方豪強從此決裂”,正是因為在他心中深深的認識到,只有法治思想真正深入人心、紮根靈魂,很多醜惡現象才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生長的土壤,逐漸遠離人類而去。
之前王宗範的震驚、何知淺的狂喜乃至黃崇嘏的擔憂,李曜都看在眼中,他主導朝政時日已經不短,並不是不清楚如此改革的難度有多大,放在後世,這已經連“改革深水區”都無法形容,這根本就是改革的地雷陣、萬丈深淵!
然而在他心中,時刻響起的,是後世那位同樣身為“首相”的老人在當選時鏗鏘有力的宣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ps:作為一個法律系的學渣,我一直覺得大學沒有學到多少有用的東西,但今天回過頭來一想才發現,我此前的所有作品,包括東唐,無一不是充斥著大量的法律精神的故事。或許可以說,法律精神是我構築不同作品中不同世界所用到的相同的思想基石。
願公平正義更快地降臨我們身邊——願你、我、他,願所有人變得勇敢,去追求本該就屬於我們的公平和正義。
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七)
“右相,王宗範這廝,死鴨子還嘴硬,愣是不肯說出劍門關中關防佈局。直娘賊……依俺的脾氣,對付這種人就該給他點顏色看看,俺瞧著這廝細皮嫩肉的,別的什麼都不用,就拿塊烙鐵在他面前比劃比劃,估摸他就招了……”咄爾嚷嚷著從帳外進來,卻見李曜、李襲吉和馮道三人盯著他看,不禁心裡一虛,吭哧道:“右相,您看怎麼辦?”
李曜示意了李襲吉和馮道二人一眼,對咄爾道:“王宗範是王建自幼年撫養長大的,不肯輕易背叛王建,也是情理之中,本相原本就沒有打算從他口中得出什麼確切的訊息。再說,劍閣雖險,在本相面前卻也談不上固若金湯、牢不可破,沒有王宗範提供城防佈局,我等便仍按此前的計劃來辦便是。”
咄爾精神一振,其實他的確不喜歡審人,尤其是在李曜還親自交代不能對王宗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