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3節,東唐再續,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要依賴東南漕運三四百萬石。而造成關中生產能力不足的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多種:(1)長安純消費人口的增加,如皇室及服務人口、京官京吏、京師駐軍、參加選官和科舉考試人員、商業和佛道等多種人口的增加。(2)關中農業生產力的不足,如為國家納糧的耕地減少、關中水利田面積減少(如食封之家的增加、京官職分田公廨田賜田多在京城百里內外、佛道寺院的佔有土地,以及建設佔地的增加等)、關中為國家納糧的農戶減少等。(3)自然因素,則是前2世紀至6世紀(漢武帝以後至北周),9世紀—11世紀(唐德宗貞元至北宋前期),關中氣候向冷乾的轉變。所以,民歌所說鄭白渠“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的說法並不確切。
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七)
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此處便是大唐京畿門戶——潼關。
隨著朱溫大軍逼近,潼關近來局勢日趨緊張,由於奉命坐鎮此處要塞的河中摧城左軍都指揮使張訓乃是原河中鎮將,並非李曜一手帶出來的嫡系,因此潼關的守備力量一直頗令朝中諸公憂慮。就連從不對軍務發表看法的王摶,也曾私底下詢問李曜是不是可以考慮換上更可靠的人去,以確保關中門戶穩如磐石,但李曜卻只是微笑著搖頭:“張訓可稱此職。”
張訓此人,在原先的歷史記載中所見極少,但根據李曜這一兩年時間的觀察來看,他雖然未必有什麼大的軍略,但其性格謹慎隱忍,絕不恃強鬥狠,在河中軍內又一貫為人低調、處事公允,卻正是出任要塞守將的合適人選。
如今,李曜更加確信了這一點,因為就在今日一早,他已親臨潼關。
在李曜親自巡視了潼關防衛之後,對張訓很是褒獎了一番,認為他“行陣佈局有度,後勤保障得力”,並指示隨行而來的“參謀”將潼關守備畫圖記載,用以將來河中軍事學院作為教學案例。
張訓一時不解“參謀”乃是何職,不過顧名思義,猜測大約是節帥幕僚,連忙下令麾下將校配合。李曜見了,便告訴他道:“所謂參謀,乃是某近來在軍中所新設之職,其人選必從軍事學院所出……但凡軍事學院之學員,畢業之後,均須擔任相應各級參謀,達到一定年限之後,方能出任領兵之職。”
張訓恍然,又問:“卻不知這參謀,平日主要負責何事?”
李曜聞言忽然駐足沉吟了一下,才道:“茲事體大,一時無法詳述……如今還只是為各軍配備參謀,將來還有更大的一攬子計劃。”
張訓有些訝異,他知道李曜一直喜歡在制度上“動手動腳”,但在他看來,軍隊制度似乎沒有多少需要變動的地方,忽然加進來一些“參謀”,無非也就是行軍幕僚而已,又能有多大意義?就算按照剛才右相所言,今後軍事學院的學員畢業後都必須先做參謀,然後才能擔任領兵將校,也只是給將校的升遷額外附加了一個前置條件,何至於“茲事體大”?
他當然想不到李曜這麼做的意義。實際上毫無疑問,李曜這是打算在自家軍中開始打造總參謀部體制了。更確切一點說,李曜現在想要打造的,不是歷史上歐洲一開始出現的總參謀部雛形——那已在他打造河東、河中兩大軍械監時完成,他現在所要締造的,是“毛奇時代”的總參謀部,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化總參謀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