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4節,東唐再續,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由女性繼承。丹麥曾想幹脆吞併兩州,遭到德意志諸邦反對,幾乎引起戰爭。1863年,弗雷德裡克病死,普魯士和奧地利聯合向丹麥開戰,爭奪兩邦。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以及丹麥本土的大部份,都在日德蘭半島(jutland)上,這是一個南北向的半島,南邊跟大陸相連,由南向北,依次是荷爾斯泰因、石勒蘇益格,然後是丹麥本土。在石勒蘇益格南方靠近荷爾斯泰因邊界的地方,半島中部構築了一條“丹麥防線”(danewerk),正面向南,但是防線東西兩端沒有達到半島的兩個海岸。從丹麥防線再向北,東海岸有杜普爾(duppel)要塞,在杜普爾外海隔著一道海峽,有阿爾森島(alsen),駐紮大量丹麥軍堅固設防。丹麥總司令麥扎將軍(christianjuliusdemetz)的基本打算是,憑藉防線和要塞節節抵抗,緩慢向半島縱深的丹麥本土撤退,同時以艦隊炮擊和阿爾森等島嶼駐軍威脅敵人後方側翼,直到英法俄等各國列強出面干涉。
與之相對,毛奇經過研究,向國王提出的作戰方案要點在於:一是快速透過最南邊的荷爾斯泰因進入石勒蘇益格,從兩翼繞過丹麥防線,包抄丹麥兩翼,將丹麥軍主力殲滅在石勒蘇益格境內,不讓它北撤到日德蘭半島縱深。二是建議在冬季發起作戰,因為普魯士沒有艦隊,冬季封凍的海水可以抵消丹麥的海軍優勢。普魯士和奧地利聯軍投入戰爭的兵力約有兩個軍,普魯士王侄腓特烈-威廉親王的第3軍在右,奧地利加布倫茨將軍(gablenz)的第10軍在左,因為奧地利提出要求聯軍總司令人選必須要有實戰經驗,而普魯士已經50年沒有打仗了,高階將領中唯一有實戰經驗的,就是80歲的老元帥弗蘭格爾(wrangel),於是弗蘭格爾被任命為總司令。弗蘭格爾是一位老派將軍,對毛奇那一套戰爭計劃和進度不屑一顧,甚至拒絕閱讀任何關於作戰計劃的檔案,他說“我用長劍打仗,不用檔案打仗。”老元帥在開戰那天給部下下達的唯一作戰進度目標是“下個星期,我要在丹麥領土上睡覺。”所幸,毛奇與各軍各師參謀長保持密切聯絡,透過他們掌握戰爭動態。但是總參謀長毛奇在這場戰爭中,沒有下達軍令的權力,只有建議權,而且因為不能參加御前會議,他還不能直接向國王建議。
作戰行動於1864年2月1日展開。整個丹麥戰爭沒有大的戰役,雙方的幾次交戰,稱為戰鬥更合適一些。從北進一開始,普魯士將軍們渴望榮譽和戰功的秉性,就偏離了毛奇“高速前進,兩翼包抄”的設想。2月1日至3日,在丹麥防線以東海邊,發生米松德(missunde)戰鬥,普軍兩個旅6千人64門大炮,正面攻打丹麥軍2千人據守的米松德村周圍的5座堡壘。所幸普軍面對的,不是撞針式步丅槍。丹麥軍隊的步丄槍仍然是前膛裝彈,射程1200英尺,必須站直身體裝藥,大炮也是舊式的,射程1千英尺。而普魯士的大炮射程3千英尺,新式撞針擊發的後膛槍,雖然射程只有700英尺,但射速是丹麥步丄槍的5倍,而且不用直立裝彈。普軍佔有武器和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但是盲目地發動正面攻擊,仍然蒙受嚴重損失,兩天的戰鬥,雙方各自損失5百人,丹麥軍北撤。2月6日,奧地利軍又在sankelmarkt正面進攻丹麥軍,一小時之內奧軍死傷4百人,丹麥損失1千人並撤退。總的來說,戰事在依照預想的軌道發展,但是以上這些戰鬥和傷亡,都是毛奇認為完全不必要的,而且丹麥軍隊爭取到時間,主動撤出“丹麥防線”,沒有讓聯軍包圍。
下一步,普軍北進到杜普爾要塞當面。本來毛奇不主張進攻要塞,但是丹麥方面未經一敗,普魯士方面也迫切需要一個無可爭議的勝利,來向國內交代,出於政治考慮,普王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麥要打這一仗。前線的弗蘭格爾元帥指揮兩次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