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0節,東唐再續,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政的重要組成部分。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進獻”當然得由百姓承擔,而且地方官員攀比成風,地方稅賦逐年增加。(無風注:此事本書前文也曾論及,此處亦不再詳述。)
即便如此,朝廷的錢還是不夠花。唐宣宗時期,每年的中央財政收入是922萬緡左右,在沒有大規模戰事的情況下,實際支出是1200多萬緡,赤字達300多萬緡。
稅種已經多得很離譜了,但錢還是不夠用,怎麼辦?朝廷又想到一個辦法:徵“未來稅”。——今年徵稅,連後面幾年的一起徵。當然,這並不是說未來幾年就不用再徵稅了,而是照此類推,往後面的年份徵收。——就算收到千年之後也不打緊,反正先收了再說。
除了挖空心思的加稅,官府還在“折價”方面竭盡全力地收刮百姓。
官方賦稅是以貨幣計算的,但往往要求農民直接上繳糧食,這中間就存在一個“折價”的問題。
糧食的折價會比市場價低得多。假設糧食的市場比價是1:3,而賦稅比價是1:2。那麼,以現代貨幣單位衡量的話:農民的一千斤糧食,賣到市場上值3000元,交稅就只值2000元,1000元的差價就成了無形中的“附加稅”。
如果發生通貨膨脹,又是什麼情況呢?假設每戶農民應徵稅賦是6000元,正常折價為3000斤糧食,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6000元可能折價為2000斤糧食。土地的產出不會因通貨膨脹而降低,農民實際上多留下了1000斤糧食。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民顯然是獲利的。
但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農民就慘了。6000元的稅賦可能折價為5000斤糧食,土地產出也不會因為通貨緊縮而增加,農民要比平常年份少吃2000斤糧食。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挨秤砣的是老百姓!
由於當權者常年窮奢極欲、腐敗透頂、頻繁用兵,又加上天災助陣,唐懿宗時期通貨緊縮極其嚴重,農民的負擔日益加劇,根本就活不下去。
在“多稅種”、“低折價”的雙重壓榨下,農民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不但口糧無法保證,還欠下官府一屁股的債。
官府不顧百姓的死活,百姓便自謀出路。當然,第一選擇還不是風險極高的造反運動,而是鑽徵稅制度的空子。
晚唐的徵稅制度如此喪心病狂,還有什麼空子可鑽呢?這個還真有!
按官府規定,稅賦只針對土地所有者徵收,而且地主的稅賦遠遠低於農民的稅賦。
當稅賦已經超出土地產出的承受能力時,農民便會自動放棄土地,改為向地主租種土地,成為佃戶。由於地主承擔的稅賦極低,因此租金遠低於原先的稅賦,農民樂此不疲。
很多農民成了佃戶,稅收少了一大截,朝廷虧空加劇,又開始琢磨“新政策”。
為了保持稅賦穩定,打擊“佃戶浪潮”,朝廷打出了一套“組合拳”。首先,增加地主的賦稅比例,實際上提高了佃戶租金。其次,實行最無恥的“攤派”政策。
所謂“攤派”,一般以村為單位。還是按現代貨幣單位來解釋:比如某個村子有100戶人家,往年正常稅賦是60萬元,由於今年有50戶成了佃戶,實際能徵收的稅額只有30萬元。朝廷當然不能吃虧,便將減少的30萬攤派到剩餘的50戶。具體怎麼分,官府不管,整個村子交齊60萬為止!
官府推行“新政策”,佃戶的生活每況愈下、食不果腹,農戶更是慘得一塌糊塗。於是乎,農民只剩下一條路:聚嘯山林,以搶劫為生。
所謂官逼民反,便是如此!
而如今,朱溫多年征戰,就算內政方面在此時的大唐已經算得上治理有方了,但農民的負擔依舊極重。
但是今天,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