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1節,東唐再續,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心中暗喜,大聲解說道:“諸位且看,興元與巴蜀之間,通道有二:金牛道和米倉道。金牛道北起勉縣,南至劍閣之大劍關口,中間越最高峰曰朝天嶺,劍閣為其南端咽喉。金牛道最早為秦惠王伐蜀所開,其後,鍾會攻蜀漢、尉遲迥取梁益州等,均由此進兵,總參以為,此處為攻蜀首選之道。”
李曜聞言心中暗笑:“歷史上你率兵攻前蜀便是由此進兵,看來這還真是你的主意。”不過他也知道,這條道的確可行,不僅是歷史上郭崇韜擊滅前蜀,還有北宋平後蜀、蒙古攻南宋,都曾由此進兵。
郭崇韜見李曜面露微笑,只道他是對剛才這一說滿意,本欲就此打住,想想不對,作為總參而言,各種設想都必須要有,至於決定,那是主帥的事,總參在此應該全面分析,這也是在總參籌備之前右相就特別交代過的。
因此他決定把話說完,繼續道:“米倉道以越米倉山而得名。自南鄭向南循山嶺經喜神壩、渡巴峪關,越山嶺之後沿南江河谷至巴中,是為米倉道。由興元入三巴,此為捷徑。建安二十年,曹操討張魯,張魯即由米倉道南逃巴中。曹操擊降張魯後,留夏侯淵督張邰、徐晃等將屯興元。夏侯淵曾遣張郃率軍由米倉道入爭巴中,進軍至宕渠,被張飛擊還。”
李曜其實還知道蒙古蒙哥汗八年時,蒙哥曾親自率軍攻南宋巴蜀上游,主力由金牛道趨劍閣,另遣宗王木哥率偏師由米倉道趨巴中。不過這事郭崇韜他們自然不知,算不得例子,便問道:“對這兩條道,總參可有對比?”
“自然是有的。”郭崇韜道:“就興元與巴蜀的關係而言,因巴蜀的重心在成都,故自金牛道進軍要比米倉道捷近;若是南北對峙之際,巴蜀與東南相連,則由米倉道進軍,入三巴,趨渝州,可威脅巴蜀與東南之交通線。”
他微微一頓,見李曜未予補充,才繼續道:“總參以為,在南北對峙的形勢下,興元對於南方的意義比起對於北方的意義來要重大些。這一方面是由於嘉陵江和漢水的原因,興元與南方的聯絡更密切,另一方面是秦嶺之險峻比大巴山更甚。自興元越秦嶺北進較難,越大巴山南進卻較易。雙方以秦嶺為界,可共享秦嶺之險;若以大巴山為前沿,則地理上的優勢在北方。這一點,從蜀漢開國到滅亡一前一後對興元地區經營的得失及其影響,即可看出興元在南北之間地位的輕重。”
說到蜀漢,當初穿越前玩了無數代三國遊戲的李曜覺得自己頗有發言權,再說三國類的書比較多,他讀得也相對透徹一點,便打算也趁機展現一下自己這個總參謀長的實力,於是點頭道:“不錯,當初劉備初定益州,曹操即率大軍入興元討張魯。劉備部屬黃權恐曹操趁勢侵蜀,對劉備說:‘若失興元,則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曹操擊降張魯,略定興元。司馬懿建議曹操乘勢取蜀,曹操未從,留兵屯守興元,自回北方。蜀漢法正建議劉備攻取興元時說:‘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興元,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必可克也;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李曜說到此處,微微一笑,分析道:“按黃權、法正的看法,取興元是一舉數利之事。若能取得興元,今後無論是進取天下,還是退保益州,都是一種有利的形勢。劉備以為有理,遂引軍北爭興元。其間,劉備馳書留守成都的諸葛亮請兵增援。諸葛亮問從事楊洪,楊洪回答說:‘興元,蜀之咽喉,存亡之機,若無興元,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建議火速發兵增援。此後劉備擊斬夏侯淵,奪佔興元;曹操引軍來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