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1節,東唐再續,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飯則板著臉孔對李鴻章說;“少荃,你既然到了我的幕府,我有話告訴你,我這裡講求的只有一個‘誠’字。”說完,拂袖而去。此事對李鴻章震動很大,從此嚴格約束自己。
待人以誠,就是仁人君子,待君以誠就是忠臣烈士,曾國藩治軍思想的體系始終貫穿“忠誠”二字,因誠而忠,由此而上升到高尚的愛國主義境界,這是曾國藩克敵制勝的法寶。
再有就是繼承儒家“修身為本”的理論,培養一二君子改變社會風氣。
儒家《大學》以修身作為人一生的追求,《大學》在提出為學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後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曾國藩繼承了儒家修身為本的理論,因此,他自始至終把“修身為本”為根本方針去發現人才,陶冶人才。在曾國藩給劉孟容寫的《養晦堂記》中說:
蓋《論語》載,齊景公有馬千駟,曾不得與首陽餓莩挈論短長矣。餘嘗即其說推之,自秦漢以來,迄於今日,達官貴人,何可勝數?當其高據勢要,雍容進止,自以為材智加人萬萬。及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汙行賈豎,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無以異也。而其間又有功業文學獵取浮名者,自以為材智加人萬萬。及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汙行賈豎,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亦無以甚異也。然則今日之處高位而獲浮名者,自謂辭晦而居顯,泰然自處於高明。曾不知其與眼前之廝役賤卒,汙行賈豎之營營者行將同歸於澌盡,而毫毛無以少異。豈不哀哉!
在這裡,曾國藩對那些已經顯貴的人提出了忠告,居於顯貴之位終究是不長久的,當人一死無論顯貴還是下賤都是一樣平等。如果人處於顯貴之時不去追求道德上完善,明白人生的真諦,那麼活在這個世上與行屍走肉又有什麼區別呢?因此,曾國藩在這裡以眾生平等的看法,警醒人們,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只要追求道德上的完善,人人爭做道德君子,最後都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曾國藩認為,要想改變世風日下的末世狀態,必須先以儒家價值觀為核心,培養一批道德的楷模,以他們為榜樣去帶領整個社會風氣的改變。曾國藩在《原才》中說:
風欲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賢且智者,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眾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義,則眾人與之赴義;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則眾人與之赴利。眾人所趨,勢之所歸,雖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風欲之於人之心,始乎微,而終乎不可御者也。
曾國藩在這篇論文中特別提到在位的政府要員要從自己做起,以自身為榜樣,帶動整個社會風氣的改變。在這些政府要員中,曾國藩自己也正是一個最好的榜樣。
曾國藩的弟子黎庶昌《庸庵文編序》曾稱,道光末年,風氣敗壞頹放到了極點,“曾文正公始起而正之,以躬行為天下先,以講求有用之學為僚友勸,士從而與之遊,稍稍得聞往聖昔賢修己治人、平天下之大旨。而其幕府辟召,皆極一時英雋,朝夕論思,久之窺其本末,推闡智慮,各自發攄,風氣至為一變!”
還有就是借鑑道家清靜無為的精神,倡導君子仁人韜光養晦。
中國傳統文化有三大支柱,即儒釋道,儒家以入世修行為主,道家以出世修行為主,釋家出世又不離入世,行菩薩道。曾國藩的新儒學雖然以迴歸原始儒學核心思想,但也不乏道家思想的影響。
曾國藩《養晦堂記》之隱居內省的精神,避開塵世閉關自修的做法,已經具備道家清靜無為的宗旨。曾國藩說:
昔周之本世,莊生閔天下之士湛於勢利,汩於譭譽,故為書戒人以暗默自藏,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