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1節,東唐再續,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責人員,只不過在李曜改制之後,河東、河中軍械監的這類人員,已經算是朝廷吏員了。
雖然從規矩上來,朝廷的徵召和管理似乎也還算合理,但事實上大唐工匠,無論是長上匠,還是短番匠,抑或是中後期大量出現的明資匠、和僱匠,一般都是以服徭役或色役的各種形式,近乎無償地為官府盡著隸屬關係之下的多種義務。朝廷雖有納資代役的規定,但往往是官樣文章,且有些工匠是不準納資代役的,《大唐六典》即規定“巧手供內者,不得納資”。總而言之,工匠和丁夫的徵發役使具有明顯的強制性。
既然是有強制性,那麼地區底子越好、情況越亂、節帥越霸道的地區,工匠的獲得顯然就越方便。李曜在河東為何不為工匠著急?因為河東乃是李唐的王業之基,人口鼎盛、經濟發達、又北臨邊庭,時常有官奴婢、刑徒、流徒等入境,而節帥李克用常年征戰,使得戰亂較多,失業的流民也就越多,李曜當初徵召的流民可不在少數,不光軍械監招攬了大批流民,就連他在洺州刺史任上的時候,也招攬了許多。正是託了這些“福”,當初李曜才一直不愁人手。
然而在河中則大不相同,河中這十年之中,雖然也經歷了兩場戰爭,一次是張濬討伐李克用,其中有部分戰事發生在河中境內;另一次就是這次梁晉雙方因河中軍府歸屬權糾紛導致的爭奪戰。然而這兩場戰爭都打得很快,而且波及地域很小,傷亡、破壞都不算大。特別是這一次河中爭奪戰,李曜對流民安置工作的熟悉程度不必多說,後世那麼經驗,他雖然是國企幹部,可就算是聽新聞聽到的那些處理手段,放在這個時代也完全夠用了。因此,戰亂對河中穩定造成的影響,非常之小。
除了沒有戰亂流民,河中又緊鄰京城長安,朝廷顯然不會發配多少“官奴婢”來河中軍府服役,這就又少了一批人手。也就是說,如今河中軍械監的人手,除了河中軍械監本有的那批人,以及李曜金蠶脫殼從河東軍械監調撥一批之外,其餘工匠的延攬全都要靠自行招募,河中農業、商業都比較發達,大多數人只要能活下去,自然不肯去做工匠。
李曜皺著眉頭,問道:“河東軍械監原有的獎懲制度可曾在河中施行?”
張敬詢拱手道:“各項制度都已蕭規曹隨,嚴格執行。”
李曜眉頭皺得更深了,想了想,又問:“宣傳隊可曾對此有過覆蓋式宣傳?”
張敬詢微微一嘆:“此事是馮書記(指節帥府掌書記馮道)一手督辦,宣傳組的那些寒門學子著實是將大大小小的村寨都跑遍了,可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李曜以手扶額,一邊思索,一邊問道:“依你之見,這是為何?”
張敬詢道:“某以為,河中與河東不可同日而語,河東戰亂頻仍,在節帥出任掌軍械監前,民生日漸凋敝,因而軍械監給出的工錢會顯得頗高,各項發明、攻關的獎勵更可使人一夜暴富,因此河東失產失業之人競相湧入。而河中則因為戰亂甚少,局勢平穩,民間頗有餘才,百姓大多能安居樂業,自然不願放棄本行,來軍械監務工。”
他這番話,李曜基本贊同,中國老百姓雖然勤勞、溫馴、好統治,但也不得不說,在衣食無憂、生死不愁的情況下,其中大部分人都有一種不願嘗試新事物或者新工作的惰性。從某一方面上來說,這叫沉穩妥帖、不貪功冒進,而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就叫墨守成規、不思進取了。
但這一點,李曜認為很難改變,至少這不是他一時半會就能改變,甚至不是一代人兩代人能改變的,所以就目前而言,他只能想辦法克服這一不利因素。
其實如果圖方便,多打仗就可以導致流民四起,但這顯然與他一貫的宗旨不符。而如果不靠戰爭,那就只能靠制度改變,再輔以一些細微的小手段潛移默化。
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