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7節,東唐再續,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身先士卒,把遼軍大將烏拉斬於馬下,迫使遼國騎兵後退。
戰場移到幽州近郊,李存勖用騎兵打前陣,讓步兵在後面拖柴點火造煙幕,大造聲勢,派人宣傳說秦王已經北上,號稱秦、晉二王麾下的百萬唐軍前來增援。冷兵器時代的戰爭規律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契丹軍號稱六十萬,唐軍號稱百萬,而且遼軍久戰,已經疲憊,況且糧草供應十分困難,處於再而衰的狀態;而唐軍則是生龍活虎,鬥志高昂,處於一鼓作氣的狀態。一場鏖戰,屍橫遍野,最終晉軍獲勝,遼軍敗退。阿保機率領殘兵從古北口退回遼西。
不過阿保機有一點未曾料錯,就算他從饒樂都督府轄區經過,耶律剌葛也未曾派大軍來圍堵,只是派了些遊騎騷擾。這更讓阿保機確定,李曜雖然扶植剌葛上臺為奚王,希望壓制自己,但至少在短期內,剌葛並沒有這種實力。
大遼國的遼州剌史張秀實率本部人馬返回遼州,發現城池已被渤海人搗毀,氣得暴跳如雷,一面派人向皇帝阿保機稟報,一面督促部下重建州城。阿保機立即降下聖旨,命令張秀實迅即恢復城池,堵住渤海軍西進的通道。三個月後,一座新的遼州城又出現在遼河西岸。遼軍和渤海軍重新回到幽州大戰之前那種隔河相峙的狀態。
渤海軍遼河元帥大審理把張秀實重建遼州城之事奏報上京,立即在朝中引起風波。有些官員早就看出大封裔的遼河之行是沽名釣譽,搗毀一座空城並無際意義,可是大瑋瑎卻對這件事大加讚揚,而且朝野上下也都陶醉於慶祝勝利,就使得那些冷靜而又明智的官員不能表達正確意見。可是事實是無情的,不到一年,張秀實又在原地重新建城,先前的勝利化為烏有。於是就有人開始批評右相不務實。
這天朝會上,左相大素賢奏道:“遼國重建遼州新城,卻與前番建城大不相同。上次他建城,僅僅是建立一座東進的橋頭堡,而這次重新建城,則分明是要來報復毀城之仇。可見上次毀他城池毫無意義,相反卻激起遼軍復仇的慾望,對我軍十分不利。與其損人不利已,還不如相安無事。”
右相大封裔立即反駁道:“此一時彼一時。人總不能因噎廢食。他能重建,我也可以再搗毀。遼河必有一戰,相安無事才是無稽之談。”
大瑋瑎道:“二位愛卿不要爭了。遼州之事先放一放。高麗國皇帝王建派使節來,要求以鴨綠江為界,互不侵犯。眾卿以為如何?”
大內相大誠諤奏道:“劃江為界,就是承認江東歸他所有,就等於是把長白山劈為兩半,這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左相大素賢奏道:“臣同意大內相的見解。”
右相大封裔奏道:“王建既然有意維持現狀,就表明他無意再向鴨綠江以西擴張。臣以為抓住時機穩定東線才是關鍵。”
大瑋瑎道:“如何穩定東線,難道要同意劃江而治嗎?”
大封裔奏道:“現在是遼國東進之勢明顯,高麗求和之情急迫,兩相比較,西線肯定要有戰爭,穩定東線就至關重要。可以效仿三國借荊州的故事,暫將江東借給王建,待他南下奪取了新羅國土地,再行歸還。如果他到時不肯歸還,待我軍擊潰遼軍之後,再回頭收復江東也不遲。”
大瑋瑎道:“此議尚有可取之處。大內相和左相是何見解?”
大內相大誠諤奏道:“三國時東吳最終還是收回了荊州。怕只怕渤海國多的是魯肅,少的是陸遜。”
左相大素賢道:“只怕王建不肯承諾歸還。”
大瑋瑎道:“右相,孤王命你為全權大使,去和王建談判。要宣告我方只是暫借,務必要讓他承諾歸還。”
大封裔道:“臣遵教!”
大封裔來到高麗國都城松嶽城,只見城池堅固,戒備森嚴,街市整齊,秩序井然,倒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