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節,東唐再續,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名,有時尚未開考,而名次已定,更有強要狀元、自定狀元的。各個時代都有黑幕,唐朝也無法獨醒。

從這個意義上說,唐代的狀元實際最多隻相當於明、清的“會元”(會試第一),甚至連會元都不如。因為明、清諸朝科舉考試已是主要的選拔官員的途徑,篩選層次既多且嚴,參加國家級考試的人數亦遠遠超出了唐代——唐代應考的舉子多則2000人,一般每年1000人左右,而明清讀書人參加科舉不僅人數則極為龐大,錄取比例自然也就很小,而且會元的確定有極嚴格的程式,一般不是哪一個人說了能算數。

不過,這也並不是說明清的科舉就在所有的方面都比唐時先進,至少從科目廣博上來說,明清對比唐時,那是天差地別。

隋設科舉之時,乃以明經、進士兩科取士。唐朝沿襲隋制,並有進一步的發展。由於國家制度的健全,經濟的發展,庶族地主的興起,要求提高社會地位,獲得參政機會;李唐朝廷用科舉考試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辦法,以此選拔合格人才,提高官員素質和籠絡士人等。

其考生的來源有從國子監來的“生徒”和經州、縣選送的“鄉貢”。先由禮部考試錄取,再經吏部考以身、言、書、判,合格後始能授官。

李曜穿越前逛某些歷史論壇時,經常對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放肆狂噴,就是因為唐時廣博開放的科舉思想到了明清時節,便被人為地搞得完全走了樣。

既然李曜也是讀書人,也有希望去考貢舉,那麼貢舉的一些講究,就不能不懂。

唐時的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這種題目後世也有,名字沒這麼文氣,就叫“填空”,大名鼎鼎。

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尤其是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一直流傳著“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這還不算,唐代考試科目又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舉行的叫常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舉科,童子科等50多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極高,很少有人能透過,譬如太宗李世民時期,就有一科考完沒有一個透過秀才考試的記錄,可見其難度之高,因此秀才科逐漸廢棄,這跟明確時節“舉人滿地走,秀才多如狗”是完全不同的,看官諸君莫要誤會了。而俊士科則不常舉行。考試的方式有:口試,貼經(填空),墨義(相當於口試的筆試化),策問(論文),雜文(詩賦)。

明經科的內容:9部經書,《禮記》、《左傳》為大經;《詩經》、《周禮》、《儀禮》為中經;《周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為小經,不僅僅是6經,另外,《孝經》、《論語》為必考。明經科的考試方式一般只是口試,貼經(填空),墨義。一般只要對經文以及註釋,記憶背誦熟練,就可中試。

再看進士科。進士科原來只考策問,後來加上貼經(填空),雜文(詩賦)。貼經只貼大經,即《禮記》、《左傳》。再加上貼《老子》,十個問題中能答上四個即可合格,李曜一直覺得這個難度似乎不大,在後世這個成績鐵定不及格。雜文要求詩賦各一。策問要寫五篇。策問主要是對時下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政務、漕運、鹽政等等方面提出問題並作回答。剛才已經提到過,進士科一般取中很難,錄取率只有可憐兮兮的1%-2%,因此當時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絕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未來獸世:我靠植物闖天下

把酒話桑麻

大仙別摸

曉空殘月

聽見秋光

哆啦茜

醋精老公太瘋狂我每天都在修羅場

家喵喵

在死神遊戲裡霸凌BOSS

我與此物有緣

獨家偏愛

遲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