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0節,東唐再續,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置於洛陽,以秦王李世民為尚書令,地位在其餘“行臺”之上。其餘“行臺”如益州道、襄州道、東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均以宗室親王或親信大將任尚書左僕射,為“行臺主”。武德九年(626年),諸道“行臺”也都廢除。
隋唐兩代的“行臺尚書省”則以“行臺尚書令”為最高長官,若不置令,即以左僕射為首。置官大略同中臺而人數較少。“行臺”主要為處理軍務而設,故以兵部居首,又兼綜民事,故吏、戶、禮、刑、工並置,卻往往一人兼兩職或三職。“行臺”的統轄地區既廣,位重權大,不利於中央集權,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就予以廢除。
此時李克用忽然提出新衙門以行臺命名,李曜心中不禁一動。
------------------------------
附:注1:天德軍,初名大安軍(一作天安軍),隸屬於唐關內道豐州,其兩處治所皆位於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陰山山脈南麓,與前套地區的振武軍為中晚唐時期(755年—907年)唐朝北方邊疆的重要軍事機構。安史之亂後,回鶻汗國一直未能對唐朝造成較大威脅,故而天德軍與振武軍的防禦任務不重,駐軍量也較西北地區的西套銀川平原少,主要是回鶻對唐朝威脅遠不如吐蕃嚴重。天德軍置有都防禦使之職,因駐軍量是唐朝河套軍鎮中最少的一個軍鎮,實力也比河套東部平原的振武軍弱,一直也未能像振武軍一樣升格為節度。最早的天德軍節度使,始見於911年的後梁時期。唐朝前期,河套內外駐防城群體盡歸朔方節度使統管,後期駐防城群體分別劃歸於靈鹽、夏州、天德軍和振武軍四個方鎮統轄,成為區域社會穩定的基石。
天德軍最初治所在北城(內蒙古烏梁素海土城子),749年張齊丘於可敦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溫根鎮南狼山山區)置橫寨軍,同年,自中受降城遷安北都護府治所於此城,可敦城乃可賀敦城之誤,為突厥語皇后城之意。753年安思順與郭子儀奏棄橫塞軍,請於大同川以西築一城置軍為朔方根本,並擬以中受降、東受降城連振武軍為左翼,以西受降城連天德軍、定遠軍為右臂,作為東西一線的河套防禦體系,755年築畢置軍,唐玄宗賜名大安軍,為其軍鎮治所,即故天德軍城。不久因安史之亂,郭子儀奉調征討,只留老弱守此城,為燕將宋星星攻破,縱火焚燬,故將天德軍都防禦使遷駐西受降城,改名天德軍,臨時安置軍馬於永清柵(一作永濟柵,今內蒙古烏梁素海南岸),北城遂廢棄。
796年,唐朝將三受降城分隸於天德軍和振武軍,振武軍初領中受降、東受降城,於813年再次分配時,將振武軍所轄之中受降城轉隸於天德軍。812年東受降城為黃河河水所毀,振武軍節度使李光進上表修城兼理河防,此時,西受降城亦為烏加河因黃河氾濫所毀,修復東受降城似未有它議,而西受降城則引起爭端。813年,振武軍節度使李進賢遺牙將楊遵憲率500騎兵趨東受降城備回鶻,至鳴沙發生兵變被殺,李進賢棄鎮出逃,其家遭屠,振武軍大亂,唐朝遺夏州、河東二鎮出兵4千順利平叛。830年李泳為振武軍節度使,又在軍鎮內修整工事,加強防守。黃巢之亂時期,李克用在奉詔討叛軍沿途中掠糧,河東節度使鄭從讜向振武軍節度使契苾璋求援,李克用遂為契苾璋所敗,882年契苾璋擬同天德軍及大同軍共討李克用。李克用擊敗赫連鐸之後,逐漸掌控振武、天德二軍,此後振武、天德軍鎮為晉王李克用為首的河東方鎮所控制。
第210章 力挽天傾(四)
李曜心中一動,問道:“大王的意思是,上疏陛下,求為河東四面總攬後勤諸事排程大行臺尚書令?”
李克用毫不客氣,點頭道:“不錯,某正是此意。某知尚書令非人臣可任,但這大行臺尚書令卻是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