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節,東唐再續,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將來必為良將。其後王忠嗣即從軍邊疆。當時,吐蕃、突厥等經常襲擾唐境,王忠嗣在抵禦外族入侵的戰鬥中,智勇雙全,戰功卓著,因而屢次升遷。開元二十九年(741),任朔方節度使(治所在今寧夏靈武),擔當起防禦突厥的重任。天寶元年至三年(742—744),王忠嗣乘突厥內亂,多次消滅其主力,迫使突厥餘眾於天寶四年(745)降唐。王忠嗣因此被進封為清源縣公,併兼任河東節度使(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天寶五年(746),為加強對吐蕃的防禦,王忠嗣被任為河西節度使(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和隴右節度使(治所在今青海省樂都),仍兼朔方、河東兩節度使。至此,他身佩四帥之印,控疆萬里,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為大唐開國以來所未有。唐代中期的許多名將如李光弼、哥舒翰等都是他的部下,為他所提拔,這些人最後都成為抵抗和反擊安祿山叛軍的重要人物。若非王忠嗣留下的那些能征慣戰之軍、英勇忠節之將,安史之亂時唐廷根本無人可用,無兵可調!
玄宗好戰,許多邊將也就生事邀功。王忠嗣從少年起,就以勇敢自負,但自任將領後,卻以持重安邊為務。他認為:“國家昇平之時,將帥當撫慰士卒,勤加訓練而已,不可耗費國家之力以邀取功名。”王忠嗣藏大弓於袋中,以示不用。軍中卻日夜思戰,王忠嗣為照顧士氣,就派探子偵察敵情,發現敵人防備有隙,才出奇兵襲擊,所以師出必勝,士卒樂為其用。
范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蓄意反叛,王忠嗣察其陰謀,於天寶六年(747)數次奏稱安祿山必反。但唐玄宗正寵信安祿山,宰相李林甫又妒忌王忠嗣功名日盛,恐其入朝為相,因而他的警告被置之不理。不久,卻允許王忠嗣辭去朔方、河東節度使。
玄宗欲攻吐蕃的石堡城(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南),詢問攻取之策,王忠嗣說:“石堡城形勢險固,非死數萬人不能攻克,不如等待有利時機再行攻打。”唐玄宗很是不滿。將軍董延光請求率兵攻取石堡城,唐玄宗令王忠嗣分兵協助。王忠嗣奉詔,但董延光卻反倒表示不悅。
王忠嗣的部將李光弼勸他說:“你將數萬之眾交給董延光,為了愛護士卒而不立重賞,士卒怎能盡力作戰?如攻石堡城不下,董延光就會歸罪於你。”王忠嗣回答說:“攻克石堡城也不足以制敵,不攻也無害於國,我豈能以數萬士卒之命保全我的職位?我受朝廷罪責,最重是到邊遠地方任一小官,那我也甘心情願。”李光弼非常感動地說:“您能行古人之事,這是我所不及的。”
董延光攻石堡城不下,果然歸罪於王忠嗣,宰相李林甫又使人誣告王忠嗣謀反。玄宗大怒,令三司(刑部,御史臺、大理寺)嚴辦,王忠嗣幾陷極刑。他親自提拔的部將,己就任隴右節度使的哥舒翰力陳王忠嗣之冤,極言王忠嗣無罪,請求用自己的官爵來贖王忠嗣的罪,玄宗不聽,走入內宮,哥舒翰不顧君臣之禮,抓著玄宗的衣袖一路追隨,“言詞慷慨,聲淚俱下”,玄宗深受感動,打消了對王忠嗣處以極刑之意(無風注:其實我個人估計玄宗很有可能是看見哥舒翰如此不顧一切為王忠嗣求情,意識到邊關將士心在忠嗣,恐殺之引起邊關震動,故而假作從諫之態,此帝王心術也)。
天寶六年(747)十一月,王忠嗣被貶為漢陽太守,第二年移為漢東郡(今湖北省隨州)太守。天寶八年(749),王忠嗣得暴病去世,終年45歲。
不知是可笑、可憐還是可悲的是,就在王忠嗣去世的這一年,玄宗強令哥舒翰率兵6萬多人攻石堡城,結果死亡大半,才得攻克,卻僅俘獲吐蕃守軍4百人,果不出王忠嗣所料。
其實說實話,玄宗從讓王忠嗣兼任四鎮節度起,就已經開始糊塗了。王忠嗣的確是忠臣不假,但作為君王,將天下強兵全部交給他,這個頭一開,禍事遲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