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五章 新方法,舊方法,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沒有一絲絲的隱瞞。王世貞自然提前做好功課。

王世貞說道:“王景治河有成,也是天時地利。黃河水患是近世越發強烈的。在漢唐時期,並不強烈。水中含沙量也較而今少。而當時黃河中下游人口密度,也要少很多。治河之臣,選擇的空間比較大。比之而今要容易治理多了。”

周夢臣點點頭,覺得王世貞所言極是。

別的不說,單單說西北的氣候變化。就可以說明一切,在秦漢之際,陝西還是天府之國。形勝之地,幾乎是得關中則得天下。但是而今,陝西是什麼樣子的?

當年水草豐盛的地方,在宋夏百年戰爭之後,幾乎所有樹木都砍掉了。泥沙俱下。這種情況下,黃河水的含沙量不多才怪。

而黃河也就是在宋代水患嚴重,兩者之間,有沒有聯絡?

雖然周夢臣沒有證據,但是不妨礙他猜想。

王世貞見狀,繼續說道:“不過,在治理黃河上,王景也是有獨到之處的。”隨即說了王景在很多方面的創見,建設遙堤,建立水門,等等。

不過,周夢臣也僅僅是聽聽而已。因為這些技術上的問題,周夢臣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但是他知道,大明河堤計算發展與治水技術的水平是隨著時代進步而進步,王景當初的手段,當時是很高明的。但是而今卻不見得高明瞭。

王世貞也知道周夢臣到底想聽什麼。於是,他忽然說道:“ 不過,在我看來,王景最高明的地方,還是他的分水之策。”

周夢臣立即來了精神,說道:“願聞其詳。”

王世貞說道:“大人可知道汴河?”

周夢臣說道:“自然知道,汴河不是開封附近一條直通東南的運河,前宋之際,東南財賦都是透過汴河運來的。”

王世貞說道:“不錯,但是汴河到底是什麼樣的河流,是誰修建的?”

“是王景修建的?”周夢臣聞到。

王世貞說道:“正是。王景在黃河上開了水門,引黃河水入汴。這個水門叫做汴口,分黃河之水。”

周夢臣有些遲疑,說道:“這是黃河不決堤的原因?怎麼可能,黃河水含沙量這麼高,即便是漢唐之際,含沙量也不會低的,水分則滯,水滯則沉。豈不堵塞河道。”

王世貞說道:“大人說的是正理,但是您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汴河與黃河是不一樣的。從黃河之中清沙,太難了。即便宋人發明了不少工具,依然不大好辦。但是汴河就不一樣了。”

“汴河在宋代成為運河,宋人長期讓汴河保持在六尺水深。以便漕運。所以汴河清沙是很簡單的事情,大不了上封汴口,令百姓下河挑泥。這些河泥,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大好的肥料,百姓也是樂意的。”

“而今王景不僅僅分出一條汴河。王景的策略就是分水殺洪,分流承沙。如此設計,才讓黃河千年不動。”

“這------”周夢臣聽得皺眉。

雖然這一套理論完全出乎周夢臣的預料之外,但是細細想來,不是沒有道理的。只是,與潘季馴主張的束水攻沙的方案,是截然相反。

甚至水火不同爐。

那麼到底誰是對的,誰又是錯的?或者說,誰的方案可取的多一點,誰的方案可取的地方少一些?

周夢臣一時間也沒有答案。

一會兒,他覺得潘季馴的束水攻沙之策,更為方便。但是他隨即一想,又覺得洩洪也是自然之理。而潘季馴的計劃之中,似乎讓黃河直流入海?其中沒有分洪,洩洪的地方,風險有一些大。另外一方面,又覺得純以人力挑沙,效率實在是太慢了。

而潘季馴用水力衝沙,似乎更見高明一些。

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很多事情,當要解決的問題堆在眼前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