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三章 大同精騎,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十三章
大同精騎
三日時間,一瞬間就過去了。
周夢臣之所以留下這三日時間,出於兩個考慮。第一個考慮,其實就是給這三千甲騎休息的時間。從河朔一路到江南,可謂旅途勞累。或許有人要說,大部分是坐船。有什麼勞累的。
但是這個時代的船隻,與後世的船隻並不一樣,都不說船艙狹小,還要與戰馬在一起,能不能休息好。單單說,即便人不需要休息,戰馬也需要休息的。常年在北方的戰馬,能不能適應江南的氣候,也是很不好說的。
甚至周夢臣有些慶幸,而今已經是秋冬之交了。
而不是盛夏。
如果是盛夏的話,估計將士們更不適應南方的天氣。
好在,周夢臣從河朔抽調的是精銳之中的精銳,這種精銳不僅僅體現在戰術與經驗上,還體現在身體上,雖然長途跋涉,但是隻有少數一部分,有一些頭疼腦熱,拉稀串肚,並不影響整體戰鬥力。
另外一個考慮,那就是想打草驚蛇看看。
不僅僅是看看麾下江南官軍各方的反應。去揣測每一個人的心思。比如盧鏜能拉過來,俞大猷公心重,只要對大明好,很多事情他是不大計較的。比如,戚繼光奪了俞大猷的總兵官。俞大猷的生氣也只是生氣一會兒。更多的心思放在此戰成敗上了。對於那些中立,不作聲的,到底是何等心思,周夢臣要細細琢磨。
另外周夢臣也想看看倭寇那邊有什麼反應,也想看看,兩軍對峙之下,又有多少暗流。畢竟,倭寇在江南來去自由,周夢臣不相信,倭寇在江南沒有情報網。
不過,這幾日,周夢臣發現倭寇那邊居然一點也沒有動。似乎什麼也不知道。這讓周夢臣有些失算。他沒有想到,雖然他放棄了胡宗憲的離間之計,奈何人與人的信任,從來是破壞容易,重建比較難的。
一點點懷疑,就足以讓徐海與陳東之間,十幾年的交情付之東流了。
而今陳東與徐海雙方,一邊忌憚官軍的進攻,一邊又彼此忌憚。看似兩方對峙,其實已經暗地裡不知道是幾方了。
周夢臣在中軍聚集眾將,終於將三千甲騎拉出來亮相了。但分散隱藏的騎兵,忽然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支三千人的精銳騎兵的時候,俞大猷都驚呆了。以至於周夢臣在上面到底說了什麼,他都沒有在意了。
俞大猷自然看得出來,這些騎兵都是精銳,一個個都是戰場上的老手,比起他麾下一千多人的步卒強弱如何,也只有打了才知道,畢竟俞大猷也是練兵大家。對自己麾下的將士,從來是下足了功夫,很多低階軍官,都是俞大猷一手交道出來的。與其說是下屬,不如說是弟子。
這也是為什麼俞大猷只有一千多人,卻就名列總兵官,成為江南明軍的重將之一。
從數字上來看,每一次明軍都是聚集了優勢兵力攻打倭寇,但是實際上與事實相反,因為優勢兵力大多是紙面上的,實際上根本沒有那麼多人。俞大猷等幾位將軍,更多的時候,都是在以少敵多,以弱勝強。
俞大猷對自己麾下是有十足的信心。只是讓他最無奈的,不是這些士卒的精氣神。而是這些人的裝備。
一匹高頭大馬,在塞上也要十幾兩。而在江南更是五六十兩,甚至五六十兩也是有價無市,如果不是因為河朔省的建立,大明擁有了牧馬地,從而讓整個大明的馬匹價格都在下降趨勢,放在幾年之前,一百兩都拿不下來。
不過,這些戰馬都是軍中配發的。是從蒙古人哪裡搶來的,並沒有算過錢。
然後再加上盔甲。
這些盔甲,都是朔州軍器監出品的,以皮革與甲片鑲嵌在一起。比起一些扎甲,防禦力要弱一點,比後世胸甲騎兵要好上一點。但是整體上來,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