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章 募役結合,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六章
募役結合
周夢臣的一番心思算是打動了嘉靖。
嘉靖未必不知道周夢臣為什麼說這樣的話,但是他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來想過唐代安史之亂的原因,偏偏嘉靖博覽群書,每日睡覺之前,都要讀幾頁永樂大典,就博學這方面,不下於一般大儒。
他細細回想一番,發現周夢臣說的,不無道理。甚至找不到什麼漏洞。
這才是讓嘉靖驚怖的地方。
難道,大明的未來會是這樣?
在他看來,大明與大唐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大唐的首都在長安,距離邊境足夠近。也就是真發生了邊鎮叛亂的事情,大明根本不可能如大唐一般先逃到蜀地緩上一口氣。
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嘉靖的預想也沒有錯。
努爾哈赤也在李成梁門下當過兵,如果努爾哈赤不是女真人,消除一些民族性的東西,是可以看成一場邊軍叛亂。而李自成張獻忠這些人與邊軍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巧合。
只是與嘉靖所想的中上層軍官叛亂不同。這一次是下級軍官叛亂。
畢竟歷史雖然相似,但從來不是簡單的重複。
嘉靖有些著急,說道:“說說你弄出的那一套是怎麼回事?”
周夢臣說道:“是,衛所乃是朝廷根本制度,其實是有可取之處。只可惜時間長,百弊纏身。已經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臣以為改革之法,以不大動為要,是以秉承衛所軍的編制,依然以一衛五千六百人為基本編制。增加一些火器,將刀槍換成了火器,人數上稍稍有些變動,以六千人為一衛。如朝廷舊制。根本變化卻是徵召士卒上,臣廢除軍籍,一律按民籍而論,並丈量大同十四個衛所的土地,全部平分給衛所百姓與大同百姓,以一戶百畝為單位。這些土地雖然讓他們種,但是卻是朝廷的官田。家中有從軍者,可以免賦稅。從軍每月也有月糧。臣到大同時候,正是用兵之計,定為一月一石,一年十二石。但而今戰事稍緩,可以因將士資歷,軍隊不同。各有高下,想來,一年四石糧食就足夠了。”
“不過,如此一來,就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些土地的管理。有這些土地在,就等於有源源不斷的兵源,一旦這些土地被侵吞,估計軍隊也是無法維持下去的。”
“所以臣想這樣做,就是將附近幾個衛所合兵為一縣,這種縣有別於其他府縣,臣稱之為邊縣。邊縣之中,當有一縣尉作為縣令的副手,他所管轄的事情,就是轄區之內,一切關於軍隊的事務,這些土地掌握,士卒的徵召與訓練,與軍隊對接兵源,甚至接到喪報,派人到軍隊之中將戰死將士的骨灰取回來,併為他們辦喪事。等等。”
嘉靖聽了,沉吟片刻說道:“這其實是變種的衛所制度,將原本衛所之中的事務單獨分割出來,令軍中只管練兵用兵就行了。每一個士卒四石,十萬就是四十萬石,百萬之眾也不過是四百萬石,朝廷是供應得起。只是這一件事情想要做下去,卻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根本是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
“你知道為什麼嗎?”
周夢臣點點頭說道:“臣自然知道是因為什麼?是土地。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土地,沒有土地,一切都是空中樓閣。不管說得再好,也是辦不成的。”
任何東西都是有價值的。周夢臣的辦法,為了朝廷節省了大量的開支,還能保證戰鬥力,其實天下哪裡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哪裡有花錢又少,做事情有好的事情。這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
周夢臣其實是繼承了朱元璋以土地養士卒的思路。
不繼承也不行。周夢臣畢竟不是在一張白紙上作畫。而是在朱元璋打下的框架之中騰挪,就好像是建築師一般,設計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